讲真话,时至今日在中国社会发展持续进步的过程中,中国的农民依然是处境最艰难的底层。这倒不是说现在的农民受压迫,而是在体制经济的分工下这个群体依然处于产业链的底层架构中输出劳力经营,不断仰望收成,但最终还是要看市场和天时赏饭。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过于依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收益博弈,他们往往困于不确定性,也希望不确定性!在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扬的工业化社会中,基于这种不稳定性的架构和内容大多数时候是无法真正掌控自身幸福感和收获感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和农业始终挣扎的根本原因。
有人尝试说这是小农经济传统带来的弊端,但是在机械化无法普及的现实困境是中国农业现状的先天性,我们的广袤平原地区较少是无法铺开机械化改造的,在大部分碎片化经营的场景中智能化和高端化无法替代人工相对原始的产出衡量,我曾经无数次见证过用无人机喷洒带来的低效以及机械介入成本带来的抑制,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必须要打破经营循环的可靠性去接受这种低效又高昂的推广,这实际上是普及高端农业最现实的困境。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从来不会将目光下移去看待真实农业,因为他们在寻常的超市就可以购买到廉价而又优质的农产品,随处可见的商品选择让人们忽略了农产品来自于底层农民的辛勤付出,或许只有在物价上涨的时候才会激起一丝的抱怨:怎么这么贵?除此之外,也许只有经济层面上的统筹者才会了解农民和农业的现状。
农业始终缺乏长期聚焦视野,尽管国家每年的第一份文件必然出自三农,但之后人们对于三农的话题就会不断呈现下降的趋势,直到到菜摊上的白菜和猪肉价格再宣泄不满,人们又会以物价探讨的角度再次质疑农业问题。可这样的饭碗我们始终是端不牢的,我们都知道现代经济的经营只有关注和倾注才会渗透进改进空间,而实际上我们的经济体制对于农业的关注除了顶层设计之外,大部分的实践者都是缺乏长远规划的逻辑。纵观我们这几十年的农业现代化推进始终徘徊在理论探讨和浅层实践上,大部分有关于市场的部分、经营的部分以及相关主体的框架搭建和循环都很难得到真正的培育和雕琢。这才是我们最值得忧虑的地方!
一、中国农业当下的“理想”和“现实”
中国的农业根基说起来是极其雄厚的,悠长的历史发展和多样的内容开拓一直都在伴随社会发展延续,然而自始至终都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现实农业的深入,那就是概念化理想和矛盾化现实不可协调的共生关系。我们似乎总是徘徊在自我构建的农业憧憬中,但在推行过程中的浅层表达又无法兼顾考虑到农业在中国现实中的深刻,所以生活中的农业反复都在靠人努力却依旧在看天吃饭。
这里的天时不单单指的是天时,而是整个围绕农业受益的一切影响要素环境,包括产业链条上的市场关系主导。这些内容都是紧密和现实农业相关联的内容,而在我们的长期规划和运作体制下很难兼顾这些细节的深刻。
概念农业是很容易搞出来的,只要基于农业的基础条件就可以勾勒出足够丰富的发展内容和空间,可是现实产业发展不仅有周期、有反复、有苛刻的实现制约,还有大量底层难以摆脱的成本衡量和利益取舍。这些在办公桌和规划图上涉及不到的部分才是真正落实概念农业的深刻,而我们很难看到这种艰难和困惑出现在数据端。恰恰数据呈现又是经济主导者们一贯信赖的概念思考凭借,于是农业结构性的脱节看起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中国的农民不仅要和自己的经营困境做较量,还需要反复和政策及市场上的脱节来做衡量。现状存在大量的底层矛盾和症结无法梳理开,这才是中国农业当下的理想丰满和现实残酷。
二、值得关注的深刻:从田间地头到市场产业
当你从承租一片土地开始,你就不可能简单聚焦于这一亩三分,因为土地在中国从来就不只是单纯承载种植或者其他经营方式的载体,它有着和其他产业一样复杂的关系架构。打个比方,你想养殖一池鱼,这时候你以为你的运作方式就是承包、打塘、养鱼,然后卖鱼这么简单?但实际上不是的,你还得考虑非常多的细节相关,比如处理隔三差五来你鱼塘偷鱼的附近村民关系、买卖鱼的中间商议价方式和控场能力、还有政策上调整带来的市场节奏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意想不到”,绝对会是现实中将你弄得手忙脚乱的“真实”。
中国类似的农业深刻几时曾经体现在数据报告里?算损耗?好像又不够准确;算成本?似乎又难以周全。于是这些东西就全部被选择性忽略了,从田间地头到市场产业的庞大链条中消失了,因为这看起来无关紧要。事实上它被忽略是致命的,这些现实背后是最真实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呈现,我们把最真实的东西忽略掉了,那么呈现在反馈中的是什么?
我们家长期经营农业,从我的父亲开始我就见识到了什么叫是三农之艰难!小时候,父亲种植菠萝产业之辛苦简直难以想象,每日起早贪黑,在流程上不得出一点的差错。因为一年一季的关系,菠萝的成长和地力之间非常考验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自然灾害的抗衡中还需要承压。另外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即使你的辛劳获得了好的收成,但在买卖逻辑上的致命失误一样可以使你血本无归。原始农产品的市场是极其脆弱的,滞销是常态,因为价格波动的主动权永远都掌握在收购商的手里。
这里有一个非常尖锐的农业矛盾存在,那就是农户在大规模集中种植中被削弱的天然市场议价能力。中国的底层农产品是很难实现产销两旺的,我们缺少集中消耗的农产品加工链条和存储保鲜能力,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农业精作体系。所以时至今日我仍然看到我堂哥这样的新式农民和我父亲遭遇同样的困境,产好了,价格却不好;产得不好,反而价格却极具诱惑力。
中国的农民是很矛盾的,和他们利益相关的东西不要觉得他们没有能力改变,事实上是现实在压盘他们的生存抉择。
三、基础上照旧的薄弱:走不出的成本和卡不准的天时
虽然中国的产业经济已经历经四十年的改造和拓展,但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环境依然改善不多,我并不是说在宏观层面上没有尝试优化农业的生存环境,但相较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倾注,农业的聚焦和雕琢显然是不够的。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回老家过节,和村里的乡亲们聊起这个话题,从他们的反馈来看中国农业的成本不断在抬升,特别是在农资方面的价格近些年来一直都呈现上扬姿态,特别是生态化农业的概念被广泛普及之后,种植成本上的呈现还不止是所谓的价格波动。打个比方,之前用的农业确实毒性较高,但它本身的杀虫效果较好,农户接受周期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可能只需要在种植过程中喷洒一次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因为环保监管的问题,低效农药的运用被强制推广,但实际上它的药效低,对抗病虫害效果不好,农户就会在此基础上加大适应周期,而且容易在耐受性上加大成本投入,这样一来整个经营环节就对农户承压较重。
就在前几天,我们村里尝试用无人机给稻田打药,但据我实际观察这样的手段在我们这样的地区存在普遍争议,因为无人机虽然效率高,但覆盖效果并不好,很多农民还得尝试亡羊补牢的二次巩固,反而加大了农民的工时负担。
这都是最真实的农业成本积弊,这就是为什么先进技术难以走入中国农业的真实原因,在碎片化和原始化的基础上,技术改进无法抗衡成本损益才会导致各方积极性不高。
另外在基础层面上中国农业的要素环境决定了它仍然需要看天吃饭。这里的“天”,可能是政策,可能是市场,可能是自然灾害,也可能就来自于农民本身的认知和决策,总之我们还没有真正实现整体产业环境上的环环相扣,比如政策的务实、市场的疏通、风险的保障以及相关主体的素质培养等等。
这种不稳定性的“天时”环境导致了中国农业经营的底层矛盾,加大了农业走向成熟化的成本,甚至弱化了农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农业本身的资质其实是大有可为的。
四、现代化的要素仍难渗透中国基础农业改造
有很多的农业学者都曾幻想西方大规模经营的农业模式能够匹配中国的现状,但实际上都是难以实践且不符合国情的“理论派”。理论必须要结合实际才能很好地推动产业进步,否则画虎类猫反而会加大底层环节的抗拒和懈怠,这于实践效率是极大的损伤。
我们首先要看到为什么所谓的现代化要素很难渗透中国基础农业的改造,除了上述的沉积以外,大部分还是各个环节真实协调的问题,这种缺陷很难透过单点突破去完成实践考验,反而会在一次次地质疑声中放大底层的不信任感。我们需要一个全面整肃且贴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改造规划,既需要在整体结构上去完善短板,也需要深入产业一线去针对难点困惑,在有效反馈和沟通下去逐步扭转农业发展的现实业态,否则单靠所谓推广机械化又或者技术普及是很难让我们的农业和农民走出窘境的。
农业经营的根本仍然在于土地,在现有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碎片化和差异化是难以一时改变的国情,因此如何在结构化生产中提高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各方收益是最大的考验。
一般来说,农业现代化要么以集中机械化来改善循环和保障质量,要么就以突出精品化来实现多元综合开发的能量。以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现状来看,我们摆脱不了土地制约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运用,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区域特色农业技术深化为专研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基础条件去整合资源,以立体角度出发去实现综合农业优化,这是中国在不大规模改变土地权益基础上针对性破局农业困境的思考角度。
但精品化农业需要一整套的产业链条开发,不是简单改善农业经营这么简单,它是以农业为基础,结合工业加工和产品服务为拓展的市场逻辑,是深度多元层次市场的搭建和深耕,是以特色农产品辐射的商业价值开发,这就是我上面提及的环环相扣。
这种东西在我们中国目前不是没有,而是大部分内容和实践架构都处于浅层次开发,不仅关联工业和服务业的实践价值不够,同时在规模和质量上也难以推动各方向积极的市场方向发展。就拿单纯的农产品加工业来看,工厂规模的普及和涉及产品门类的精加工角色参与是不足以推动广泛匹配的,农民参与获益的积极度不够高,那么就容易造成在现有框架下农民将优质商品以初级产品卖出反而将次级品最后送进加工厂,这样一来反而导致精加工的渠道价值走向了底层而不是最优选。
中国当下的工业加工配套和服务业价值拓展暂时都是围绕农产品原始价值开发去定位的,中间环节缺乏深度以及相互佐证,因而并没有将综合和精品两者之间的价值呈现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上,反而在近些年来越发进入市场颓势,这方面领域的企业主体越来越少,而外国品牌占据我国终端议价的能力反而越发凸显。
从上述现状来看,中国现代农业化改造才刚刚进入真正的“深水区”,不仅要挖掘框架上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理顺各方在农业未来参与上的价值与角色,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五、不要轻视十四亿人“这碗饭”:我们现在不仅要端稳更难在端好
目前国家在三农领域的规划改革涉及多点开花,包括优化土地流转配置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表明,农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量架构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仅要端好十四亿人的饭碗,更重要得是要端好。
理解中国农业的艰辛早就应该脱离单纯的劳力衡量标准了,中国的农民很辛苦,但辛苦的不再是父辈的汗滴禾下土,而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求生之本如何扩大成更加辽阔的现代运营空间,这是新时代农业的客观述求,也必然是未来中国农业的改革方向。
在改革举措上,我认为顶层设计都是非常通透且具有针对性的,但如何将这种改革的思想传导到实践领域则需要看各层级的意愿,务实是中国农业发展在当下面临最大的成本阻碍,如果一窝蜂追随政策而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农业基础矛盾,则又会演化为一场场理想和现实的对撞,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改革效果的负面消耗,应该尽最大努力去避免。
我们当前的饭碗很稳,但依然缺乏市场逻辑上的“好”。一个好字,可以是竞争力、是话语权、是框架完善、是价值拓展、也是内容深入,因此从这些角度上去看我们的农业依然有上述的现实短板存在。我们接下来就需要看在未来的周期实践中,能否有实效的举措去推动这些短板的改进,只有当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得到有效的解答,那么我们的农业才能够承载更多的经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