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国土面积较小,且受低洼潮湿、光照不足的自然条件限制,先天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却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农业现代化典范,其农产品出口额常年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更是突破1000亿欧元。与此同时,荷兰将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农业合作社建设、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以及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均在荷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应对资源匮乏带来的挑战,荷兰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及产学研深度融合,将科技作为核心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全过程,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注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80%。
在研发环节,荷兰政府给予农业科研充足的经费支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农业试验站等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其中,瓦格宁根大学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是荷兰农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农业企业也是相关科技研发的重要参与者,荷兰政府通过给予政策优惠或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研项目。数据显示,一些企业的农业研发投入达到其收入的15%—30%。
在生产环节,荷兰注重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兰的温室农业。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16.5万亩,占全世界的1/4,在先进科技的支撑下,建成了温室农业高效生产体系,使有限的土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在温室中使用高新技术,如采用先进的光学材料提高玻璃的透光率,用计算机实时监控营养要素和生长指标,用光谱传感器监测作物成熟度等,提高了优质农作物的产量。而温室中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尽可能减少农药用量。此外,荷兰许多农场的生产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灌溉、施肥等都可以由中心机组自动控制,使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降低了对于人工的需求。
在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技术创新的优势也得到了体现。例如,采后保鲜技术是荷兰农业的核心优势之一,荷兰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欧元资助研究运输技术与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得益于采后保鲜技术和运输体系的成熟,荷兰农产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基本能控制在5%以下。
农业合作社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农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将个体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进入市场,能够提高其生产销售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荷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历史悠久,运作模式成熟。荷兰拥有许多大型农业合作社,其80%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例如,荷兰全国80%的牛奶供销市场为3个奶类合作社分享,而淀粉用马铃薯市场则全部被1家合作社占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