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领跑“现代农业”
——“玉泉洼”蹚出有机蔬菜种植产业化的发展新路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在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美好画面徐徐展开:全域内形成“畜禽养殖—农业种植—有机肥加工—土地培养”的循环闭合链条,以产业带动玉泉洼生态观光园;让人咂舌的世界领先水平的智能种植床技术,一亩地的收益达到了300万元;以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的5个专业合作社,不仅让洼里村实现了共同富裕,还辐射带动周边22个村共同建设潍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刘向东(中)与一线员工讲解种植床蔬菜种植管理要点。
9月12日,记者来到了洼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智慧大棚,再往里是整齐的村舍、干净的乡间小路、富有特色的休闲娱乐设施、几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一个充满田园诗意的生态村庄展现在眼前。
“洼里村凭借大棚蔬菜种植起家,到现在主营有机农产品培育、种植、加工,生态循环养殖,农产品销售,休闲观光采摘四大主体产业,形成了‘集体+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总经理、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向东告诉记者。
刘向东管理蔬菜。
凭借首创的智慧种植技术,玉泉洼蹚出了一条有机蔬菜种植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我花了3年时间研发出的智能种植床,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黑色基质,床下的箱体中间是夹层,里面有流动空气,通过空调调节为作物提供18℃-25℃的恒温生长环境。”在合作社的智慧大棚里,刘向东指着一张铺满黑色“土壤”的床介绍,和普通大棚相比,这里的空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不用大规模供暖保持室温,蔬菜一年能种植16茬,亩产产值超过100万元,既节约能源又提高收益。
让蔬菜住上10层楼。除了“智能种植床”,玉泉洼还拥有另一独具特色的蔬菜种植发明——10层立体化种植架。在玉颗松数字农业产业园的有机蔬菜智慧工厂里,一盆盆的有机蔬菜整齐排列在架子上,足足有10层之高。“这些大多是绿叶菜,主要由酵素发酵提供营养,按照各自的习性排列,上3层主要是喜光菜,中间3层次之,下3层为不喜光蔬菜,最底层是菌类。”刘向东介绍,这些蔬菜都是单独的盆菜,放在家里既能当景又可以吃,收几茬后拿回来他们给换新的,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可循环家庭农场。
刘向东调研蔬菜基质栽培模式。(资料图)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蹚新路。为了发展好洼里村的有机种植产业,刘向东先后请来40多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面对面讲解、手把手传经,高薪聘请两名技术专家驻村指导,保证科学种植。同时,他带领村民四处考察,从美国加州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机构聘请30余名专家教授,引进推广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家的有机种苗、立体栽培、生物菌肥等先进技术20余项,经过不懈努力,玉泉洼果蔬因口感好、质量高,迅速打开销路,并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真正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建设生态种养区,开创循环农业“洼里样板”。记者在园区奶牛牛舍看到,这里的牛舍非常先进,里面安装有水帘、风机、空调等降温设备,牛群在牛栏里自由采食,里面除了一股发酵饲料的味道,没有其他异味。刘向东介绍,他们采用的是“发酵床”技术,牛舍内先铺设30厘米厚的垫层,再铺设80厘米厚的稻壳,组成“发酵床”的基础部分,利用园区产生的根、茎、叶、果实等发酵成有机酵素,再加上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融合加工成生物菌,将生物菌均匀地喷洒到稻壳上,“发酵床”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这是没有异味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玉泉洼还不断向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融合的方向发展。现有农产品加工区面积100亩,建设蔬菜保鲜储藏及加工厂5000平方米,通过精选深加工、装箱运输等方式,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大型商场、会员客户,年深加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600万元。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把‘智能种植床’技术输出到了哈尔滨、无锡、井冈山等地,都已经初见成效。”刘向东说。该技术颠覆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突破了农业种植上的地域、空间限制,结合地源热泵、种植基质、酵素发酵等技术,以及一系列自动控制系统,为作物提供恒温生长环境,实现了立体种植、生态循环、智能精准、高产高效,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