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期背景下,玉米种植技术已经更加趋向规模化、机械化,对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不断创新、改善玉米种植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对实现玉米种植的优质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型栽培技术
做好选种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及产量,必须重视玉米品种的选择。在进行玉米品种选择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玉米田的土壤特性及周边气候环境等,进而对玉米品种进行优化选择,以确保最终的玉米质量及产量。其次对于玉米种子的生产厂家及生产日期进行选择,一般多选择发芽率高及产量都较高的厂家。最后,对于玉米种子进行仔细检查,避免由于选择的玉米种子破损较多,而影响最终的发芽率及成活率等。
做好种子处理在进行玉米播种之前,必须先对玉米种子进行有关的加工处理,如浸种、拌种、晒种。浸种是指在播种前把玉米用清水浸泡几小时,为玉米快速发芽提供充足的水分;拌种主要是使用磷酸二氢钾种衣剂等对玉米种子进行杀菌消毒,进而提高玉米自身的发芽率、成活率及抗病虫害的能力;晒种主要是确保种子表面干燥,避免机械播种时种子播撒不均匀情况的发生。
深耕整地在玉米的生长阶段,其所需的所有营养皆由土壤供给,因此,土壤是否肥沃直接影响着玉米最终的产量及质量。通常情况下,玉米对于土壤的要求比较少,但是土壤自身的土质太差,也会导致玉米产量的降低;因此,在播种前要对玉米田进行深耕,确保土壤内空气的含量充足,有利于玉米在土壤里面扎根及吸收营养,从而确保植株健康成长。深耕结束后,要对田地施基肥、平地、镇压、起垄及做畦等,从而改善土壤结构,保障播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及玉米植株的健康成长。
控制密度由于玉米属于喜阳植物,因此在进行玉米播种时一定要考虑玉米的株间距大小,确保后期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每个叶子都能够吸收到充足的阳光,进而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对于玉米植株的间距可以有效采取宽窄行种植,不仅能够更好地通风透光,减少植株之间的相互影响,还能够有效提高环境的通透性,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合理选择播种时间玉米的播种时间通常受到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为了有效提高玉米的发芽率、成活率,在进行玉米播种时室外温度通常在12℃左右,播种的深度在8~10cm。目前,我国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春天是4月底到5月初播种;夏天是6月中旬播种;秋天则是7月中旬播种。为了有效提高玉米播种的效率,播种方法多采用机械自动化播种,部分山区则可采取半机械化的播种方法。
做好水肥管理为了有效保障玉米的产量及质量,就要对玉米田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及施肥,以此使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及水分都达到满足。在进行灌溉及施肥的过程中,应依据玉米的生长阶段来确定所需的灌溉量及施肥量。在灌溉管理方面,杜绝因水量过多而出现内涝,或者因浇水不足而出现干旱的情况;而肥料管理方面,要严格按照玉米每个生长阶段所需营养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肥料,并且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肥料使用方法进行施肥,确保玉米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