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565亿元,同比增长15.9%,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协调。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374亿元和3641亿元,占48.1:51.9%,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第一,在社会总产值构成中,工业总产值只占54.1%,工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只占全民收入的40.5%,低于农业创造的44.3%。工业工人的数量占全部工农业工人的16.3%;特别是在工业总产值中,所谓“朝阳产业”的比重较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为10336045:45。与亚太地区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指标都很低。
第二,在出口结构上,1984年初级产品比重达到45.7%,工业产品占54.3%,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仅占出口总额的5.7%。进口占19%,工业产品占81%。
机械运输设备进口达到26.4%,是出口的4倍以上;而且工业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量更少。
第三,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基数小有关,就主要产品的产量而言基数仍然很低,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进入了划时代的历史性转折点。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六五”期间,农业产值年均增长8.1%,是建国以来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062亿元,比上年增长9.9%,谷物油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1%、21.1%和12.3%。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相比,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领先地位,部分产品除外。例如:1984年粮食总产量40712万吨、棉花总产量607.7万吨、桐油总产量7.5万吨,居世界首位;中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1984年出口了319万吨粮食,1985年达到了500万吨。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由于中国农业的“超常增长”,到199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主要的粮食出口国。
中国总是被认为地广人稀。现在,已经发现了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的矿物。其中,已查明储量有132种。中国的煤、铁、铜、铝、钨、锑、锡、锰、铅、锌等主要矿产资源量位居世界前列,石油、油页岩、磷、硫、盐、石膏等矿物质也很丰富。中国对亚太地区国家,特别是本地区发达国家的出口大部分为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占50%以上,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供应国。作为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中国增加了它的吸引力。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1984年进出口总额为536亿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257亿6000万美元增长15.3%,进口276亿7000万美元增长28.7%。出口额达到国民收入的9.6%,超过了苏联。六五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300亿美元,是五五期间的两倍,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显着提高。
中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在亚太地区进行。1984年,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3%,其中日本约占23.1%,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占17.32%,美国占10.3%。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也发展迅速,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将从越来越多的“潜在巨大市场”转移到更现实的市场,为该地区各国提供更多的出口机会。考虑到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疲软状态,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一定会给亚太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
在中国利用的外资中,亚太地区的资本约占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0%,其中美国和香港的比例最大。从1980年到1984年,中国利用外资145亿美元。1983年,以19.6亿美元利用外资,其中各类贷款约10.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10亿美元。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债务偿还率很低。总的来说,负债率不到出口收入的10%,远远低于25%的临界还款率。因此,中国利用外资的可能性仍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