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芳菲未尽。放眼扶海大地,沃野万顷处处迸发勃勃生机:一项项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快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
100年沧海桑田,如东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集体化,人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家户户泥土墙;到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风吹麦浪”迎丰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催生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三农”活力不断释放,“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呈现出一派农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的景象。
农业有盼头:龙头舞、产业兴
南通绿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全封闭无菌化生产线上,新鲜采摘的毛豆、西兰花开启了一段“奇幻之旅”:经严格挑选、清洗、分切后进行二次清洗,再经杀青、灭菌、速冻、真空包装,就变成了可直接烹饪或上餐桌食用的“易捷净菜”,保质期可长达两年。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要经历采购、运输、零售等诸多环节,加上随行就市,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囤积,最后烂在田里,农民“丰产不丰收”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十多年前,绿海公司破题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并伴随着冷冻保鲜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克服了季节性供应的难题,走向海外,在日本、美国、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持续振兴的源头活水。如东聚焦打造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还引进和培育翼扬食品、正大食品等行业领军企业、农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县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61家;建成1家省级加工集中区,4家市级加工集中区,总入驻企业130家,销售收入110.4亿元。
一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手则做强做优高效特色产业。全县基础产业中,“优质粮油、精品果蔬、规模畜禽、现代渔业”四类产业规模大,产业体系相对健全,已成为我县主导产业,“如东大米”、西兰花、狼山鸡以及条斑紫菜、文蛤、泥螺等小海鲜人气相对较高。如东还围绕高新区(江苏省如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曹埠镇、大豫镇、袁庄镇、丰利镇(江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等6个初具规模的农业特色园区,整合资源扶持推进,依托特色园区辐射全县,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据统计,2020年一产GDP90.8亿元,产值总量南通第一。
农民有奔头:收入增、底气足
“看,叶子长成这样就是到了大喇叭口期,就要注意防治虫害了,等再大点叶子卷起来,再想防治就晚了……”今年,双甸镇镇东村村民缪美华准备尝试种植3亩富硒玉米,苦于经验不多,便来向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冯志芳“取经”。
今年70岁的冯志芳是当地有名的“田秀才”,原是双甸镇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2004年退休后,她仍然心系她深爱的土地,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增加种田收入。她从大家伙儿最熟悉的玉米入手,精选优良品种“苏玉糯一号”广施富硒肥,又首创鲜食真空包装,将玉米加工后销售,几招一出,不仅提高了玉米的“硒”含量,还解决了鲜玉米销售期短、不便储藏的问题,更大幅提高了玉米附加值。“真空包装的富硒玉米按根卖,一根10到20元不等,不少上海客户开着货车来提货。”冯志芳介绍。
看着冯志芳越干越好,村邻纷纷向她取经。冯志芳热心传授,并成立如东县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在此基础上,她又陆续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梨、富硒年糕、富硒杂粮等五大富硒系列农产品,带动了一批富硒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如今,当地的“富硒经济”蒸蒸日上,十多年来,先后有500多户村民加入绿野合作社,合作社现有农田1000多亩,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品牌+市场”“小农户、大基地,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每年有数万斤富硒农产品销往上海、无锡、苏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