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近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生产关系

   2021-05-24 690
导读

近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方面没有大的变化,但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商业性农业较前有所发展。农村中生产关系方面的显著变化是,封建地主制经济还在发展,并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经营,此外,各种前资本主义

  

近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方面没有大的变化,但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商业性农业较前有所发展。农村中生产关系方面的显著变化是,封建地主制经济还在发展,并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经营,此外,各种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

在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剥削阶级及商人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压迫、剥削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原料需求的增多以及国内工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性农业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种植品种有所增多。

茶叶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品,西双版纳所产普洱茶,鸦片战争前已负盛名。甲午战争后,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孟孟(今双江)、缅宁(今临沧)、顺宁(今凤庆)等地,又出现了一些新茶区。孟孟、缅宁所产茶称“勐库茶”,顺宁所产茶称“凤山茶”。下关白族地区的商人将这些茶叶加工成“沱茶”,上品制成“叙府装”,运至宜宾分销四川各地,换来黄丝出口缅甸;下品制成“蛮装”,经丽江运至西昌彝族地区,或由中甸、维西经德钦运销康、藏藏族地区,换来麝香、贝母、大黄及其它各种药材出口。此外,湘鄂西及广西的茶叶种植,也有所发展。鄂西所产“云雾茶”也很有名。


桐油是湘鄂西及黔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品,原来只供国内作木材防腐涂料及照明使用。清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现可以用来制作高级油漆和供军用,开始大量收购。

1920年至1923年间,湘西永绥(今花垣)每年输出桐油已有一千多万斤。1927、1928两年,所里(今吉首)每年输出桐油达一千五百万斤,1930年上升至三千万斤。古丈厅及黔东北松桃县的团寨和铜仁县的牛郎乡等,每年生产和加工的桐油都为数不少。于是,这些地区的油桐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在湘西保靖、龙山、永顺等县山区,桐树种植的面积甚至超过了原来种植最多的杉树。广西自1926年后,农村中的桐树种植也大规模发展起来,特别是柳州附近发展较快。

蚕桑原来少数民族地区很少种植,清末新疆逐步发展起来。1884年新疆建省初期,南疆岁产丝约三十万斤,清末发展至七十万斤,至1925年前,仅喀什噶尔每年即产生丝一百万斤。云南在辛亥革命以后,也开始种植蚕桑。

此外,广西的八角、肉桂,湘西的油茶,贵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油菜、烤烟、五倍子等作物的栽培与种植,都有所发展。肉桂、茴油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


但总的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性农业,还是很不发达的,还没有像沿江沿海某些地区养蚕、植棉那样,形成专门化的生产区域。而且,这些刚刚发展起来的商业性农业与内地的商业性农业一样,带着很大程度的殖民地性质:主要是服从于帝国主义掠夺原料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油桐的生产就很明显。1931年前后,受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桐油价格直线下落,卖出后还抵不上成本,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只得忍痛听任桐山荒废,有的甚至被迫砍掉当柴烧。

而最能表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殖民地性质的,还是罂粟的大量种植。自鸦片战争前夕外国资本主义在我国强制大量倾销鸦片以来,我国农村开始较多地种植罂粟,生产鸦片。两次鸦片战争后,鸦片入口的禁令被取消,罂粟种植更在我国泛滥开来。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陆地边陲,近代仍然普遍处于封闭状态,很多地方还为带割据性质的地方势力所把持,既便于从国外获得罂粟种子,又可以使罪恶的鸦片生产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加上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普遍落后,人民群众难于组织起来抵制这项罪恶的生产,所以,我国的罂粟最先种植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始终是中国鸦片的主要产地。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54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