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打造智慧农业解析大旱之年的“丰收密码”

   2022-10-28 潇湘晨报62290
导读

您当前的浏览器无法支持该视频播放请到浏览器官方网站更新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和设备央视网消息:今年安徽淮南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但在凤台县种粮大户徐怀彪的稻田里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大旱之年的“丰收密码

 

您当前的浏览器无法支持该视频播放

请到浏览器官方网站更新版本,或更换其他浏览器和设备

央视网消息: 今年安徽淮南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但在凤台县种粮大户徐怀彪的稻田里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大旱之年的“丰收密码”是什么,跟随记者一起去看一看。

淮南市凤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苏梅: 亩穗数是27.7万,平均穗粒数是121.2粒。

霜降过后,安徽淮南种粮大户徐怀彪种植的1400多亩水稻迎来了大丰收,经过测产,他家水稻的亩产将近1500斤。

今年夏天淮南市平均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偏多近24天,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2%。气温高、降水少导致病虫害频发正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丰收,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凤台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在66万亩,其中近一半是订单生产的绿色糯稻。在徐怀彪的田里,今年的粮食生产发生了新变化,“印刷播种育秧”技术将育秧从12个工人缩减到仅需6人,“无人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一系列新型农机的使用,让1400多亩土地只需要10个人就能耕种。各类农业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让种田从“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农业受气候的影响。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504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