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处处吟唱着丰收的歌。
美里湖畔,大片的庄稼、古朴的村落相映成趣;沿着黄河大坝最美风情路前行,明黄的银杏叶、湛蓝的天空是泉城最明艳动人的色彩搭配;蜿蜒的黄河河堤南岸,美里湖街道9个村庄若隐若现,犹如九颗明珠璀璨夺目……
阳光洒在槐荫大地上,笑声朗朗、田野金黄,处处是丰收的好风光。

近年来,槐荫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今年更是将乡村振兴工作放在全区“125510”工作体系重要位置,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看,一幅招牌响亮、特色鲜明、亮点频现的多彩画卷正在槐荫大地铺展开来。
党建引领
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定心丸”
农村想要发展,首先得在思想根子上树牢正确理念。槐荫区敏锐察觉这一问题,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工作体系、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加大保障力度,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水平持续提升。
具体而言,即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推行“党建+农业发展”“党建+乡村旅游”“党建+文明实践”等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发展。仅2022年,槐荫区就打造10个党建联合体、73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村民说事、议事、主事。除此之外,槐荫区还探索集体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实施“银农直连”试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党组织成为各项工作的“定向盘”,群众心中有了发展的“定心丸”。

在此基础上,槐荫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立足全区发展大局,高标准谋划“1135”工作思路,以党建凝聚各方合力,助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思想坚定、目标清晰,行动自然铿锵有力。如今的槐荫,农业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美丽乡村让人“记得住乡愁”、新时代文明在乡村蔚然成风……整个槐荫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农村发展的“冲锋号”高昂嘹亮、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加强劲。
产业兴旺
特色产业发展蹚出“新路子”
“不吃把子肉配吴家堡大米,就算白来一趟济南。”提起吴家堡大米,外地游客王先生连连竖起大拇指。作为“槐荫四宝”之一,吴家堡大米以其粘香适口、回味甘醇俘获众多食客的心,成为槐荫农业的标签与代名词。
近年来,槐荫区立足全区资源禀赋,大力探索农业品牌化发展,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以吴家堡大米为例,2013年,槐荫区通过农业企业流转、托管3000亩稻田,成功进行第三次稻改;如今,兴沃农业、五洲农业等经营主体流转土地6000余亩,吴家堡大米采用“叠盘暗育”大棚模式机械化育苗,利用太阳能杀虫灯、赤眼蜂灭虫等方式绿色科技种植,稻米收割全程机械化,让稻米从收割到上餐桌“不落地”,24小时内就能吃到新鲜的黄河大米。

吴家堡大米的发展为槐荫区打造特色品牌农业提供了更多思路。在此基础上,槐荫区因地制宜,引进“富永”系列洋葱,充分发挥槐荫水资源丰富、四五月份昼夜温差大利于洋葱储存糖分的特点,培育品质高、耐储存的洋葱产品,形成以洋葱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业,并通过农业订单模式将洋葱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年出口量达到25万吨,让槐荫洋葱走向世界,擦亮槐荫农业金字招牌。
除吴家堡大米、槐荫洋葱外,吴家堡白莲藕、西郊盖韭、荷叶茶等特色农产品也远销国内外,这背后离不开槐荫区的发展“组合拳”。
近年来,槐荫区聚焦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出台19项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清理整治耕地5000余亩,实现粮食稳产增收,2022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产值12765万元,同比增加4.1%。全区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50万元以上村58.06%。高标准建设“吨粮田”示范方,小麦高产地块亩产达650kg;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6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已逐级报送至农业农村部;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9%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
一套发展“组合拳”下来,槐荫区特色农业发展提档升级,农民不断增收致富,槐荫区正逐渐成为黄河岸边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