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开局之年农业农村工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一季度实现农业增加值7.86亿元,同比增长17%,两年平均增长2.5%,比2019年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8.4元,增长20.6%,两年平均增长11.2%,比2019年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三农”工作开局良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林业稳中求进。一季度,农业生产主要是设施温棚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2178.87公顷,同比下降3.95%;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4.7%。其中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467.53公顷,同比下降9.05%;产量3.16万吨,同比增长4.46%。一季度实现农业产值1.18亿元,同比下降2.8%。一季度,全市育苗面积802公顷,同比增长132.44%;造林面积1425公顷,同比下降28.7%。实现林业产值0.25亿元,同比增长7.8%。
(二)畜牧业势头良好。一季度,全市生猪、牛、羊、家禽四大畜种养殖呈现存栏“四增”、出栏“一减三增”、肉类总产量增长的发展态势,养殖效益良好。生猪存出栏一增一减,养殖活力持续恢复。一季度,全市生猪存栏16.64万头,同比增长13.5%,出栏6.48万头,同比下降1.5%。肉牛存出栏双增,肉牛养殖蹄疾步稳。一季度,全市肉牛存栏60.57万头,同比增长22.7%,出栏7.36万头,同比增长48.6%。肉羊存出栏双增,形势全面恢复。一季度,全市羊存栏87.07万只,同比增长1.3%,出栏21.55万只,同比增长80.5%。家禽存出栏双增,生产规模扩大。一季度,全市家禽存栏132.84万只,出栏56.7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8%和16.7%。肉类总产量增长,蛋产量下降。一季度,全市肉总产量2.11万吨,同比增长24.3%;蛋产量0.34万吨,同比下降22.9%。实现牧业总产值12.75亿元,同比增长27.6%。
(三)渔业产值回升。全市水产品产量121.5吨,同比增长17.96%。一季度完成渔业产值156.6万元,同比增长56.6%。
二、存在的问题
以上分析说明,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开局之年首季好成绩,来之不易;但纵观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有较多短板弱项,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然较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农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严重短缺。三是传统农业在我市仍然占较高比重,比较效益低,特色产业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活力不足。
二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较慢。一是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品牌农业的经营理念尚未形成。二是全市现代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深加工、储藏、包装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带动性不强,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快。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缓慢,农产品销售依然是微弱步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居住分散,农产品种类分散、规模不大,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生鲜农产品易损耗腐烂等原因,导致“农产品上行”之路依然艰难。
三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兴旺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农业产业发展基本内涵的把握。二是把农业产业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只盯着单一的种植业,或者养殖业上,单纯发展第一产业。农业种养结构不够合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三是盲目跟风发展,缺少农业产业长远发展规划。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明显,特别是教育、医疗城乡差别较大。五是农村公共服务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足,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加剧。
三、建议措施
针对存在问题,有些是多年积累的,有些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建议科学分析,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是聚合农业生产要素,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统筹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治理、道路交通和农田开发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三是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产业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规律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面积,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方式整合优化,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要优化种养结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二要加快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三要深化农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农业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四要合理布局电子商务网点,切实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是科学编制农业产业规划,实现农业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产业兴旺,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是结合区域发展特色,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为我市农业产业兴旺引路导航。二是切实做好巩固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着眼全市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我市乡村振兴根基,助力固原农业产业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