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描绘了接下来一个时期中国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文件提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农业转型的内生动力。智慧农业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认为,经过多年的政策布局和项目实施,我国的智慧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基本上处于智慧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整体规划缺乏、技术短板明显、科技投入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不足、农业劳动者从事智慧农业意愿不高、智慧农业发展受要素资源影响大、创新性农业商业模式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此,应从顶层设计安排、制度机制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投入、专业人才培养、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着手解决,积极营造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激活要素,激活主体,释放更大的市场活力,才能为智慧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促进我国智慧农业大力发展,未来还应采取哪些对策和措施?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地政府应立足区域农业发展特点,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加强对智慧农业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智慧农业的相关政策落地实施,鼓励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农业模式;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优化项目支持方向。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智慧农业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不断提高智慧农业资金支出比重,对智慧农业技术产品和应用主体给予政策性资金补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到智慧农业体系建设中来;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智慧农业发展成本。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价值链结构,构建集实时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精准作业、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串联起来;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国家和行业标准建设,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产品标准、精细化管理等团体标准,整合各个部门的大数据资源,加强农业数据的收集和开放平台建设,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推进农民职业化经营。大力培养农业科研创新、技术推广人才,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头人,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促使传统农民先向职业农民转型,再向“新农人”转变,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健全智慧农业支持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智慧农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指导,采取刚性约束制度,避免各种投机行为的发生,不断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
全文如下:
智慧农业的内涵及发展智慧农业的缘由
关于智慧农业的定义,因研究视角不同内涵有所差异。概括而言,智慧农业就是通过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S”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农业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精准感知、灾变预警等智能化管理,推动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
智慧农业不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单一应用,而是将农业作为一个中心系统,通过“互联网+农业企业”与“互联网+农业产业”,依靠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体系和模式。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有效连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智能化控制,而且能够构建起基于数字化的新型农业生态,彻底转变农业生产者、消费者观念。
智慧农业的提出和发展,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综合集成应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均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有利于科学管理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农事活动进行记录与追溯,有助于在农业生产领域构建起集作物生长模型分析、环境生态监管、精准调节为一体的自动化系统和平台,帮助生产者科学、精确地进行决策,减少生产资料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与农业的最大化投入产出比,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掌握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智慧农业可以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建设,有效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信息渠道,加速解决农业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生产者可以根据平台的大数据和反馈机制,感知市场行情,高效率地匹配供给端和需求端,了解需求端个性化的诉求,更好地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定制化生产客户所需的农产品,减少农业的盲目生产、降低农产品损耗、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有利于构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解决病虫害监控和农药滥用难题,从而对种植有效性、生产环境安全性作出合理判断,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产品质量。同时,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对农产品流通过程实行全程监管,从而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也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数据分析进行科学决策,进而改变行政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
有利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将会进一步拓展,在数据平台服务、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精细化养殖等方面,为智慧产业链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推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众筹、农产品新零售等发展模式创新,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业态,重塑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
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智慧农业可通过精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农业节水灌溉、农业废弃物利用等方式,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可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获取土壤、水文等农业资源信息,匹配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