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在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以融合推动乡村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以补短板实现绿色发展制度化、以统筹加快“双循环”构建、以共享铸就发展新体制、以效能最大化健全中国特色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等重要经验基础上,迎来创新相对滞后、主体协调失衡、绿色发展瓶颈、开放话语权不足、相对贫困威胁、支农资金错位等问题挑战。这决定了国家在“十四五”时期应明确战略战术,把进一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治理能力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重点。
关键词:“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
自2003年以来,中央一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来看,这一战略原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依然不会改变。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因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规划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梳理“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分析“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与改革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政策,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从内外部发展环境、贫困治理、粮食安全、乡村人居环境等不同角度对未来五年农业或农村的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i],但从工农城乡关系的系统视角出发,在充分剖析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讨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心与政策选择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文将重点从经验基础、问题挑战和战略战术三个层面对“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紧紧围绕着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和政策支农六大领域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速在9%以上,2020年农民人均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现行条件下绝对贫困得到全面消除[ii]。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为“十四五”时期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发展经验。
第一,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在制度创新上注重明晰产权关系,尊重和保障农民财产性权利。实践证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注重提升科研人员的激励措施以及开展推广创新体系建设。将科研成果“确权”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持股兼职,推进科技成果公开交易,极大的调动了研发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与之同时,注重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有机衔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第二,以多元主体和产业间高水平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一是注重统筹兼顾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多领域、多层面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二是注重丰富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农业种植、养殖结构的优化以及资源整合,利用农业内部产业之间的关联发展多种经营开展产业内部融合,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了农业的利益空间。
第三,以补齐生态建设和质量安全短板为重点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制度化。一方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标准推广应用。通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提升行动,从农产品生产、质量追溯、风险评估等多方面进行标准化规范,积极建立全国一体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另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制度化推进落实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通过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科学布局全国重要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四,以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策略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构建。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治理,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话语权。通过开展国际展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实施援外项目等多种方式在国际农业发展的舞台贡献了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另一方面积极壮大农企国际影响力,利用平台、市场、信息等多种优势提升农企“走出去”质量,为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以机会公平、服务均等、成果普惠为原则铸就农业农村共享发展新体制。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组织制度供给开展脱贫攻坚。明确党政一把手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从省到村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多种措施强化脱贫攻坚领域干部管理制度,并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来推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机制科学化、制度化。另一方面,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成果惠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四化同步的实践方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类农村市场主体中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供销模式,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