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世界罕见城央农遗的未来之径:从农业视角观察海珠湿地

   2022-03-16 澎湃新闻62400
导读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化的弘扬,他强调:“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耕文化的弘扬,他强调:“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将农耕文化视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与此同时,今年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

广东省生态环境独特,农耕文化悠久灿烂。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作为广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系统,不但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智慧,也是岭南人集体的文化记忆。为传承广东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寻其当代价值,南方农村报、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推出“寻路农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深调研专题报道·发现农业文化遗产里的岭南,敬请垂注!
春天的广州满城簪花。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从花城广场跨江沿南北中轴直向海珠湿地开去,“河南”“河北”珠联璧合而为广州的明媚春天。
现在的海珠湿地,樱花、桃花、梨花花枝招展,荔枝、黄皮、杨桃、龙眼枝繁叶茂,空闲的花田上也有工人播种忙。
像广州这样,在主城南北中轴上,划出万亩湿地做肺,在世界发达城市中实属罕见,堪称生态大手笔。这既是基于海珠万亩果林的生态改造,也是广州市保护农耕文化的重大规划。
追溯原因,一切要从广州的母亲河珠江说起。 

紫荆花盛放的海珠湿地石榴岗。

▏敢向珠江要旱地:古代海珠劳动人民的造田智慧
珠水汤汤,穿城长流。它以万里赴海的气势冲刷出一个广州城,也在喃喃私语的潮汐中琢磨出一座河南岛。海珠区北向与广州城隔江相望,旧称河南岛。岛上先民为了繁衍生息,敢向珠江要旱地,在水网密布中,修建基围,挖沟抬畦,发展高畦深沟农业,几千年里种植一代代果林花田,建成了一个个岭南水乡。
在广州走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以农业为主的河南岛也走上了城市化。2015年,海珠湿地开建,海珠区万亩果林得以冷冻,逃脱钢筋水泥的吞噬。如今,海珠湿地除对外开放的1期、2期部分区域、待开发的3期,还包括曾经应用高畦深沟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周边村落——仑头、土华、小洲、龙潭四个村社,湿地总面积约 1100 公顷。
从无人机航拍画面看,海珠湿地像被打了X光,它具有的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的影子清晰可辨:树林长在一叶叶小岛上,那些小岛彼此间隔一条窄窄的水沟,这些水沟又与河涌隔着较宽的一条基围;视野再高一点,车水马龙的高速路映入眼帘。高畦深沟农业文化系统,正是基于这些竹排似的畦面与深沟产生的。它广泛存在于海珠湿地及海珠城郊区域。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363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