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只羊如何高效管理?每只羊每天吃多少饲料,喝多少水,有没有生病的?如今在草原上,牧民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放牧牛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牧民吉雅介绍说,他家600多平方米的智能羊棚实现了全自动化养殖,仅用一部手机便能完成饲草料喂养、给水、给药、羊圈加湿、羊圈空气净化和羊粪的智能化清理。
牧民吉雅家的全自动化棚圈。人民网 富丽娟摄
“现在可以放心地出去几天,拿着手机可随时查看棚圈里的情况,比以前方便多了。”在吉雅的手机上,每天都能从管理云平台上实时获取羊群的动态数据,上面详细记录了每天具体投喂饲料的品种、数量,对具体的饲料混合比例都进行了明确标注。
“更强大的功能还在后面呢!”吉雅从系统中打开羊群健康情况页面,每只羊的实时健康状况一目了然。“平台利用大数据能依据羊走路的姿态、步数等发现羊是否健康。如果羊生病了,我们就能及时安排兽医进行治疗。”
鄂托克前旗全自动化日光温室育苗大棚。人民网 富丽娟摄
这是内蒙古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0年10月,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兴安盟扎赉特旗获批成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国共117个县)。今年9月底,内蒙古召开全区数字乡村工作现场推进会,提出要聚焦数字乡村建设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内蒙古数字乡村建设特点特色,坚持试点先行,探索典型模式,高质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高科技”打造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模式
如今,在内蒙古,高科技在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各阶段都施展着“魅力”。
“我们的目标是把产业园农旅休闲体验区打造成一座农业公园,实现经济、文化和生态效益三结合。”扎赉特旗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许慧敏介绍说,这里的稻田不仅长稻子,还“长”出鱼、龙虾、螃蟹、鸭子等,实现了“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更提升了水稻品质,催生了私人定制品牌“我特有田”。
示范区里的私人订制和认领农业蔚然成风,“我特有田”随处可见。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认领基地的客户,保证每亩年产400斤以上优质大米,其中的稻鱼、稻虾、稻蟹等也是属于客户的。认领稻田产业让农民摆脱了产量依赖,也一改通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将大米端上餐桌的老路子,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在管理方面,示范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看水稻长势,灌溉、施肥、控制温度等各项农业生产指标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够实现。
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4年来,扎赉特旗累计投资15.5亿元,建成10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区,利用产业园奖补资金4548万元,建成集“智慧大脑、智慧农场、农业专业实验室、溯源体系”于一体的数字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指导农业信息化经营,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目前,全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年产绿色优质大米达30万吨,品质、品牌得到了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全程数字化。
内蒙古爱养牛科技有限公司是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微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孵化基地的在孵企业,公司的“爱养牛”平台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成立行业采购联盟,为牧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精细化定价及产品代工,对农牧业产品做全年的预算采购和计划采购,为终端使用者长效布局,从而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爱养牛”平台通过大数据订单追踪系统,确保各类饲草料精准送达牧场。人民网 富丽娟摄
“为了解决上游中小牧场的采购渠道不公开透明以及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创建了爱养牛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的优势让养牛户们看到‘春天’,扶持企业创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根据反馈,平台免去了中间商差价,透明了供应品实际价格,以此减少了用户们没必要的支出,使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利益回报。”内蒙古爱养牛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晓江说。
疫情暴发后,全国多地牧场面临饲草料短缺、运力不畅等一系列现实难题。平台在疫情期间平均每月成交3000多笔牧场物资订单,为近千家牧场解决了“燃眉之急”。
“慧”种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一提到秋收,很多人会想到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景,而在内蒙古扎赉特旗,以“无人驾驶收割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登场,开启秋收“无人”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劳作方法。
“我家种了200多亩水稻,今年用了无人驾驶收割机,一小时能收70亩,3个多小时就收完了。”扎赉特旗五道河子村种植户黄宇笑称现在自己成了农忙时节的“闲人”,从春种到秋收一切都是机械化,种地又快又高效。
无人驾驶收割是如何实现的呢?技术人员介绍,“无人驾驶收割机借助北斗卫星导航,加入传感器和控制器。只要作业前在系统内设置好收割区域,收割机就能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和最佳作业方式。用户站在田埂上,通过操作端按下启动开关,就能实现自动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