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我国一项长远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经营模式也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演变,农业经营模式变革始终围绕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展开。新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创新不但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经营模式演变与创新的相关探讨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郞(Yujiro Hayami)和美国学者拉坦(Vernon W. Ruttan)曾提出诱致创新模型理论,认为农业经营与发展模式是由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技术选择、制度禀赋和社会文化禀赋等共同决定的,并重点对比了美、日形成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之后学界进一步将现代农业划分为北美“节约劳动型”、日本“节约土地型”、西欧“中间类型”等典型模式。长期以来,在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问题上,有的学者主张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在借鉴基础上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有的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土地会变得相对集中,有利于打破分散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模式;也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内容,以专业农户为基础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是农业经营模式的主导模式,多种模式并存是现代农业演变的趋势。另外,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从以往只注重农村第一产业发展转变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探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时自然会涉及农业经营主体的变革问题,有的学者强调应注重农民家庭在农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支持农民的合作组织,中国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少的国情决定了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时,应当始终将农民的长远生计、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学者则认为,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形式在我国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小规模、分散化农户家庭经营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局限性,而公司式农业具有发展前景;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实现规模经营的主导力量,但新型主体面临贷款、保险、农机购置、设施用地等政策制约问题,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部门间的政策。还有的学者认为,构建符合国情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而且多元化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基本特征。甚至还有学者提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已滞后于农业发展,应当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创新;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由农民自主选择多样性农业经营模式。另外,还有的学者强调要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要重视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制度安排,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合理运用农业的股份合作制来突破农业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制度、合作经营制度和股份合作制的制度优势。这些研究表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是我国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的客观要求,但需要探讨开创农业经营新模式及其具体实施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进程加快,为了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户收入水平,一些学者提出通过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一些学者将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振兴及产业融合结合起来讨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还有的学者提出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家庭小农生产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或者通过构建农民分享农村产业链价值的机制和城乡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多功能农业等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发展,并要重视相关政策导向性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关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和变革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许多研究在讨论具体的农业经营新模式时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没有很好地考虑“三农”政策变化,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对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影响,有待继续深入。
二、我国农业经营模式演变历程与阶段划分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始终伴随着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进行,并与土地和农业政策、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要素情况等密切相关。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六个重要阶段(表1),每个阶段具有其特定特征,并较上一阶段发展创新。
三、农业经营模式演变的几点启示
(一)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根本目标
纵观我国农业经营模式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根本目标。首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由于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甚至解决不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改革中国“三农”就没有出路。同时,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提出和讨论“三农”问题,但我国的“三农”问题存在已久,可以说“三农”问题始终与新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相伴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其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很快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小农户”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需要尽快实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再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石化农业”带来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等,对农业经营中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又提出了新要求。复次,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又遇到资金、技术、人才、科学管理等瓶颈制约,需要走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之路,积极引导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和工商企业下乡,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低和农村生态恶化问题,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模式,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二)“三农”政策的演变主导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方向
国家有关“三农”方针政策的演变及其不断完善,对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主导着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方向。以改革开放后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为例,1982—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以“三农”为主题,主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业投入等问题展开,为巩固和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农业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004—2020年连续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重点强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城乡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关注农业科技进步和多功能发展等,特别是近几年中央还高度重视促进农地流转,完善农业农村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农业规模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经营。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农村脱贫成果也进入巩固拓展阶段,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经营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国际市场上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竞争愈演愈烈,中央“三农”政策聚焦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问题,更加重视农业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这也为今后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中央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新时期“三农”制度和政策体系,及时出台引领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支持政策和专门性文件,充分发挥有关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要以中央“三农”政策为指导,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紧盯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国内行之有效的农业经营经验,加快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
从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来看,驱动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有“推”和“拉”两种重要力量,即发展农业生产力和扩大农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内在“推力”,不断增加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外部“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叠加形成了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合力。实际上,“推力”属于农业供给侧,而“拉力”则属于农业需求侧,一般情况下,只有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保持基本平衡时,才能更好地形成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合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强调需求拉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导致农业发展和生产经营出现跑偏现象。从改革开放以后处理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来看,改革初期我国农业发展任务主要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量的需求,通过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户增加要素投入提高农业产量和保证粮食供给,体现了农业供给侧服务于需求侧;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又面临及时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花色品种多样化、营养结构合理化和质优价廉等新要求,单个农户家庭经营暴露出许多弊端,这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农业需求侧带动供给侧改革;进入21世纪后,农业需求侧进一步发生变化,人们愈加关心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休闲养生、消费健康、食品安全等,对农业供给侧又提出绿色、环保、生态、有机、休闲和康养等新的要求,这也表明农业供给侧不能有效满足需求侧的变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滞后于需求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农业结构性矛盾和供求矛盾都十分突出,农业效益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成本高、品质低、附加值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卖难”问题难以解决,等等。因此,现在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经营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