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农业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明不仅延续数千年不断,且一直是生态环境友好、有机和可持续发展的。
因此,对中国农业做可持续发展回归,是在当代生态文明战略转型语境下的题中之义和体现“绿色生产方式”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选择。
▲8月30日,农户在濂溪大洞蔬菜基地内采摘蔬菜。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中国传统农业是世界有机农业之源
中国传统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开始驯化野生蚕和种植野生稻。中国的耕地资源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占世界6.4%,水土光热配比的耕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0%,而20世纪中国的人口却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21%。可见,人口与资源配比严重不平衡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矛盾。
正是短缺的资源与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乡土中国的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使得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积累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延续几千年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作体系:
一是深耕翻土、掌握农时,对病虫害进行生物和物理防治;
二是因地制宜,按照生物节律安排生产,合理选择农作物种类;
三是采用套种、轮作、混作等耕作制度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量,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四是循环利用各种物质资源,利用人畜粪便堆肥还田,驯化和利用豆科作物保持土壤肥力。
海内外尽人皆知的事实是,中国传统农业从来就是循环可持续的农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机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耕作栽培技术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物理防治,完全不使用农药,是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
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发现美洲大陆开发不到一百年时间,却遭遇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的问题,遂携家人远赴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朝鲜,考察东亚三国的古老农耕体系。
他高度赞誉在长期人口资源压力下形成的中国农耕体系,持续几千年的演化,却仍能保持土壤的持续肥力,产出足够的食物,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