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最早由欧洲环保人士提出,最近几年逐渐被世界各国政府关注,并开始采取实际行动,通过各类气候相关法案和指导意见来来逐步实现碳中和。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极端天气增加、物种灭绝、耕地减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破坏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而经济和城市建设还在持续排出温室气体,实现碳中和成为全人类必须要共同达成的目标。
本文首发于《留学》杂志第183期
记者_刘煜
编辑_姜玉婷
设计_刘仕悦
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概念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是指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当然,要完全实现碳中和并非易事。截止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我国也于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将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我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将用30年时间从碳达峰完成碳中和,走完发达国家需要70年才走完的路。
全球为实现碳中和而努力
2008年,英国《气候变化法案》正式通过生效,这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拥有法律约束力的长期构架的国家。该法案承诺,英国将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英国还确定了今后五年的“碳预算”。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安排。《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巴黎协定》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将用60年的时间,实现从碳排放顶峰到碳中和的转变。
2020年日本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韩国也发布消息,称要与国际社会一起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同年11月,加拿大政府也出台了法律草案,明确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欧盟委员会2020年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决定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政治目标,即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到2050年降为零。按照《欧洲气候法》草案要求,欧盟所有机构和成员国都采取必要措施以实现上述目标。草案还规定了采取何种措施来评估成果,以及分步实现2050年目标的路线图。
美国曾在2020年11月正式退出《巴黎协定》,但总统拜登在2020年12月宣称,将在执政后第一天重返《巴黎协定》,并承诺2050年实现美国碳中和。
目前在实现零碳排放(碳中和)时间表计划中比较靠前的国家是芬兰和挪威,两国有着较低的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在550万左右。挪威的目标是在2030年通过国际抵消实现碳中和,2050年实现国内碳中和,而芬兰则表示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