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十七连丰”,贫困县“清零”,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2020年我国农业经济表现抢眼,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显著改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伴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农业新型业态涌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目标实现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
2020年第四季度,新疆、云南、宁夏、四川、广西、甘肃6个省份贫困县相继“清零”。11月23日,贵州省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行列,标志着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我国实现551万贫困人口脱贫,52个贫困县摘帽,其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323万人,中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181万人,东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47万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43万人。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地消除了。
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1.8个百分点,其中实行挂牌督战的7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29.2%,比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快20个百分点,内生发展动能稳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东西协作、央地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的举措,通过“扶智”与“扶志”,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各项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以教育扶贫为例,改造贫困地区学校10.8万所,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劝返就读,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对于老弱病残则进行兜底保障,全国共有近2000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高,从2015年的3177.6元提高到2020年的5841.7元。
相较于2010年,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一倍增长,达到了32189元,完成了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速为负,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采取多项保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终于在四季度实现实际增速转正。其中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是2010年的2.73倍。2020年实际增长3.8%,高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到2.56,比上年缩小0.08。
将居民收入五等分后可以发现,农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达9.8%。从收入结构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974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最高,约为40.7%,较上年名义增长5.9%;人均经营净收入次之,达6077元,占比35.5%;人均转移净收入3661元,占比21.4%,转移净收入的较快增长也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人均财产净收入419元,占比最低,约为2.4%。保就业的政策促进了工资性收入的回升,也使得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2.8%。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及各种不利条件,我国积极应对,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实际增长率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增长3.0%,近年来第一次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同时,第一产业投资额达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农业的稳定增长得益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主要体现在良种科技攻关、现代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2020年,我国选育出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同时,农业应用技术不断更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于2019年的59.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生产托管服务正在搭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纵向来看,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
粮食产量在2020年又创新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国家有效应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抓好农业生产。各地也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使得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粮食单产有所提高,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2020年,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小麦、大豆产量均增加,玉米产量略有减少。2020年,全国稻谷产量4237亿斤,比上年增加45亿斤,增长1.1%;小麦产量2685亿斤,增加13亿斤,增长0.5%;大豆产量392亿斤,增加30亿斤,增长8.3%;玉米产量5213亿斤,减少2亿斤。
此次疫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丰产和库存,有效应对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
生猪产能持续恢复 畜禽生产稳中有升
2020年,各地积极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新建、扩建养殖场陆续建成投产,有力促进生猪产能持续回升。
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加9610万头,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17年末的92.1%。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猪肉产量4113万吨,比上年减少142万吨,下降3.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生猪价格也备受关注,2020年上涨55.7%。不过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市场供应逐步改善,生猪价格涨幅逐季回落,四季度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3%。
牛羊生产稳中略增。2020年末全国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末增加424万头,增长4.6%。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32万头,增长0.7%;牛肉产量67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0.8%。2020年末全国羊存栏30655万只,比上年末增加583万只,增长1.9%。2020年,全国羊出栏31941万只,比上年增加242万只,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1.0%。牛羊市场需求相对旺盛,活牛和活羊价格分别上涨10.5%和10.4%。
家禽生产稳定增长。2020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8亿只,比上年末增加2.6亿只,增长4.0%。2020年,全国家禽出栏155.7亿只,比上年增加9.3亿只,增长6.3%;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加159万吨,增长4.8%。相比生猪和牛羊,活家禽和禽蛋价格反向变动,分别下降7.1%和14.1%。
畜牧产业回暖带动了饲料粮价格总体上涨。202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15.0%,主要受生猪价格上涨较快拉动,15%的涨幅里有14.3%为生猪价格推动。但随着生猪价格涨幅回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现逐季回落的走势,一季度上涨39.0%,二季度上涨21.1%,三季度上涨14.8%,四季度上涨1.9%。分品种看,2020年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7.6%和5.5%,稻谷、小麦价格分别上涨0.8%和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