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视频

黄河岸边的金黄稻田。(张一摄)
吴家堡街道地处黄河岸边,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大坝与原黄河二道坝之间,所在的黄河河段,河底高出地面3至4米,成为地上河,俗称“悬河”。特殊的地势,造成土地碱化、涝灾频频,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吴家堡人都饱受饥荒之苦。1964年,吴家堡迎来第一次“稻改”,“用上了黄河水,亩产达到250公斤,终于能吃上饱饭了”。这次“稻改”的成功,在解决饥荒问题的同时,也拉开了后来吴家堡大米声名远播的序幕。经过多年水稻种植,作为辖区发展水稻种植代表村的席家庄村却遇到了危机——村民人均二三分地,个人种植不挣钱,又赶上出门打工风潮正盛,水稻田荒置的面积越来越大。村“两委”决定,成立大米合作社,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然而,传统种植方式亩产量一直上不去,大米品质也得不到提升。“我们请到了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张士永教授,在想办法提高大米产量的同时,也更新品种、提升品质,毕竟随着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提高,消费者最看重的就是营养好、口味好。”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道坚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席庄大米”已成为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席家庄村通过开展“稻虾稻蟹共养”,种植“百亩油菜花田”的方式,形成了以大米种植区为主的水稻观光、以油菜花基地为主的近郊观光以及双龙湾旅游基地,构建了生态美、环境优、体验好、气息足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席家庄村与数十年前的那个贫困村彻底说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