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出炉!定下这些任务
9月10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
《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
到2035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及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确保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赶上、三个突破”,即:
●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农民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区县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七大具体目标。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全面建成,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高品质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生态环境良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主要任务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规划》布局了13项重点工作:
01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02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年播种面积不低于3005万亩、年产量不低于1081万吨,年出栏生猪达到1800万头,猪肉和禽蛋基本自给,奶总产量达到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5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80万吨,蔬菜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03
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提升“川味”、果、药、茶、酒五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做强“世界美食文化之都”,建设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蚕桑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建设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打造“成渝麻辣经济走廊”。
04
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主城都市区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大力发展“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优质脆李产业带、道地中药材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彰显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山区特色,突出绿色本底,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健全“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一区”对“两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