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产、高质、高效农业,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都高的农业。
“高产”,是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要高。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提高农产品产量,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增长过速,农业科技进步缓慢,农业资金短缺,发展农业的重点是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实现农业经济规模化后,才能实现生产整体的经济效益。
1978年以来,持续的农业增长从总体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水平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高质”,是指农产品品种和质量要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业一般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农产品产量上,农业生产存在农产品单一化、质量一般化的问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不再满足于吃饱,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吃好。表现在食物结构中,粮食的比重不断下降,肉禽、蛋和水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消费的口粮中,细粮的比重不断上升,粗粮的比重不断下降。
在农产品种类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出现了优质化的需求。在其食用消费农产品中,对营养价值高、鲜美可口的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高效”,是指农业的投入产出率要高,即每一单位的投入产生的价值要高。
“温饱农业”总是把重点放在粮食生产上,忽视了经济作物的生产,忽视了畜牧业、渔业的发展,从而恶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单纯追求生产,往往掠夺性地使用资源,恶化了整个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投入的产出率不高,经济效益下降。虽然农业连年丰收,但扣除价格因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都很有限,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
在城乡和工农业各自孤立、隔绝发展的条件下,单纯追求产量的农业还能勉强维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土地、资金、劳动力、农业的其他资源在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比较效益低下的农业就会大量地流失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处境必然日益恶化。
由此可见,发展高效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是进入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时期的农业自身的一次革命,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农户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生产的产品往哪里销,诸如此类的与市场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为此,不少农户发出了“现在种田真难”和“不知道种什么好”的感慨。
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而有效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则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新阶段发展的根本需要。
1998年10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个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表明了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数量不足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缓解,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将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农业有着一系列新的特点。
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缓解了,但品种、质量的矛盾却更突出了。生产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是卖不掉,就是卖不了好价钱。二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资源约束转变为需求与资源共同约束。
现在担心的已不再只是产品能不能生产出来,而更主要的是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到好价钱,也即是市场需要不需要。因此,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必然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这样才能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
如生产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就能较好地被市场所接受。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广大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自从农村改革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农产品的“买难”、“卖难”情况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经常出现。这一现象是我国农村亿万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家一户的小生产,势单力薄其不仅难以抗御自然风险,而且也难以抗御市场风险。
如何有效地把广大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好广大农民进入市场,则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关系之所在。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明确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其最早是由山东省提出来的。
对“农业产业化”的界定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结语
这也有利于摆脱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互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的现状,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有机的联系,对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全面提高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