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现象,道路和模式各一,不同国家处理本土因素和外来因素的方式决定了现代化的速度和路径。
为了实现传统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以制度变革和结构转型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以新民主主义制度促进农业国的转型、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组织和领导特性,基于超大人口规模基本国情,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全面现代化中的重大难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现代化国家建构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鉴往知来,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告别传统社会的一场最伟大变革,它不仅实现了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跃迁、现代经济的累积性增长,而且实现了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
经典路径使英国和其跟随者成为现代化国家,但是后发国家作为跟随者在谋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靠移植先发国家的制度和模式却充满了曲折、挫败、血腥和动荡,跌入一个个陷阱而不能自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开启,先后经历了西方技术和制度的移植、苏式模式的跟随,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艰辛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现代化的路没有唯一(一)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最彻底的一场社会变革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它始于十四五世纪的西欧。一些地区从封建分裂状态走出,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为西欧开启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成为人类现代化的起点。18世纪英国出现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向工业文明,也带来现代化对全球的冲击——先是从西欧到中东欧、北美,然后前往西亚、北非,再进入南亚、东亚和南美。
到20世纪,现代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钱乘旦,2016)。它不仅是一场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变,即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巨大转变(吉尔伯特·罗兹曼,1981),并且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工业文明)逐渐确立的过程,是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因此,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型,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转型,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价值、思想等全方位的转型。
(二)现代化不等同于西化
现代化只有先行者和后来者,所有不是先行者的经济体都是后来者。先行者往往输出他们的模式,后来者往往以先行者的模式、道路为榜样。由于西方是现代化的先行者,现代化往往被不幸地等同于西化,由此造成许多后来者现代化道路遭受挫折。
现代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他们设定了一套“现代化”的标准,将符合这些标准的标明为“现代”,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划归“传统”。以这些标准判断,只有西方社会是“现代”的,其他国家都是“传统”的。那些刚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在进行国家建构和转型时,只有按西方标准才算是在“现代化”,现代化更是被打上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三)现代化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
由于文化和历史传统不同,时空与环境条件不同,介入的人与事不同,思想方法和解决方案不同,现代化在各国、各地区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道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速率和模式基本由本土因素和外来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决定。本土因素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具的历史背景,外来因素则对现代化的后来者产生重大影响。
现代化的先行者主要依靠循序渐进转变各种本土因素,后来者往往依靠外来因素加速改变本土因素。现代化过程就是本土因素和外来因素相互作用和融合的过程,后者构成的共同性与前者构成的特殊性相互交织构成世界现代化复杂而丰富的画卷(吉尔伯特·罗兹曼,198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能否顺利并取得成功,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道路和模式由多种因素作用而成。本土文化与历史会影响现代化道路,但是,相同的文化和历史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可能走上相似的道路。没有哪一种“模式”绝对正确或绝对“好”,也没有哪一条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扩展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真正开启了这个古老农业大国向乡土中国告别的现代化转型。
(一)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45年党的七大和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胜利之后,新中国的建设目标是将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还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通过工业化发展生产力、恢复国民经济,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经济,奠定生产力基础和物质基础;第二步,社会主义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各项条件具备之后,通过互助合作、集体化等途径实现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跃迁。
(二)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在提出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后,就开始谋划共和国建构后的现代化。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准备用几个五年计划,将中国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
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56年6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先念将现代化表述为“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
1957年6—7月间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醒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性,指出“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不是几年而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将科学文化纳入现代化的内涵,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