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泥土气息的田园里辛勤耕耘劳作,始终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华民族最美丽动人的场景。但小农经济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文在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更是中华民族的兴衰安危所在: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粮食安全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始终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对于农业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致命的“迷思与幻想”:迷思美国与北欧的大农场经营和科技农业,幻想“没有农民的农业”能够养活中国。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互联网上有这么一则看似美妙绝伦的农业小故事。素有“欧洲食橱”美誉的丹麦,被网友誉为全球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其城市和乡村之间基本不存在发展水平差距。
丹麦也是全球粮食问题解决的最好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家没有中国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农业劳动,有的都是清一色的“工业工人”,只占丹麦总人口4%的农业劳动者,人均可供养225人的生活和消费!
这一片诗情画意的北欧田园牧歌曲,的确温馨浪漫。但我们不能忘了,丹麦是一个人口不过千万的发达小国,中国是一个人口过十亿,领土面积接近欧洲的发展中巨型国家。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中国现在的农户有2.3亿户,户均经营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
尤其在一些西南地区的丘陵山区,不但户均经营规模小,地块也特别零散。“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们当前农业生产现状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生产条件下,如何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有人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通过国际粮食贸易解决粮食问题。环顾全球粮食贸易市场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来,国际上能够用于贸易的余粮每年仅有7000亿斤左右,而14亿人口的中国每年的粮食消耗量高达1.3万亿斤。
也就是说,国际市场的粮食即使全部被买进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西方学者也很早就发出了,“如果不能实现粮食自给,谁来养活中国?”的警示,这绝非危言耸听。
而且,一旦中国的粮食进口一加大,国际粮食贸易的格局就会被打破,国际粮价就会大幅度上涨。“中国进口会给别的国家带来威胁,这盆水就会泼在我们身上,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看看这几年的大豆进口情况,我们就能明白,饭碗只有端在自己的手里才最牢靠。我们的这个饭碗,凝结着农民的血汗,没有农民的农业,就是没有碗底的饭碗。所以说,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当前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推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最终需要的还是把重点回到“小农经济”身上,这是我们农业发展跨不过的一条路。而大规模、高科技农业的远大目标的实现,只能稳扎稳打,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逐步推进。
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是农业发展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