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美国人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30多年前美国人布朗说: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5年前希拉里说:中国会变成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5年、30年、40年过去了,中国怎么样呢?中国人怎么样呢?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人“吃饱饭”了!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而今77岁多,是靠我党在农业农村的根本制度(农业)“自信”,是靠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是靠广大投身农业农村大(中、小)企业家(新乡贤),以及坚守在农村的各类业主。在此向最可爱的人:农业企业家们表示崇高敬意!
(一)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
1、融资难度大。大部分农业企业对季节性产出原材料(如萝卜、白菜、茶叶、竹笋等)的大量收购和部分企业的投资规模扩张,导致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但却无法得到满足。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自身抵押资产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规模扩张过快过大,盈利能力不强、融资本底差,融资观念滞后、渠道单一;二是银行放款“从紧”、收款“从快”的信贷政策,“国有”“民营”企业的差异化担保或抵押条件,“抽贷”“减贷”“只还不贷”措施使部分农业企业“雪上加霜”;三是政府奖补投贴担资金项目较多,但单项额度偏低,且资金多头管理,对困难企业的帮扶精准度不够。
2、融资成本高。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普遍对农业企业的贷款申请存在审查时间长、要求多、利率高的现象,企业从申请到获贷的时间正常情况下需要1-6个月。部分企业向银行支付的贷款利率高达8.5%,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支付的贷款利率更超过10%,并且在此过程中企业还需要预付部分利息,使实际利率更高。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创新型人才缺乏
1、产品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粗(初)加工产品多,差异化精深产品、出口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偏低、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特色不明显。如我省茶叶产业,粗加工产品居多,深入到茶多酚、茶糕点、茶饮料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密集聚集在初级产品前段,产品链多元化均衡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
2、研发能力弱,创新型人才缺乏。多数企业建有研发部,但由于对研发重视程度不够、创新意识薄弱,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导致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企业与科技机构技术对接的过程中,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无力支付或不愿支付费用等现象普遍存在;双方合作建立的研发载体,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研发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家族式管理较多,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1、经营权和所有权界定不清。根据调研,我省大多数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家族是企业的第一大股东,直接或间接控股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普遍存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2、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乏,人治现象严重,企业缺少长远发展规划,很难吸收新鲜的理论和技术,加之企业普遍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符合银行放贷的制度性要求,导致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