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农而生,为农担当。甘肃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甘肃农担”)自成立伊始,便以破解“三农”中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为己任。
五年来,甘肃农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支柱产业和各地优势特色农业,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为农业产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架桥当“红娘”,全面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三农”。
五年来,甘肃农担有效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为农惠农不脱农,加强政银担合作,创新担保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典型经验层出不穷。
甘肃农担,为推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甘肃农担,为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路径选择。
即日起,本报开设“甘肃农担故事”专栏,跟随甘肃农担步伐,遍访全省运营中心,挖掘各地典型案例,讲述精彩农担故事。敬请关注。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王甜
“招财猫”
“多亏了农担,我省了五六万元的差价。”曹桂生感慨地说道。
47岁的曹桂生是渭源县新城村人,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深知,想要把产业搞起来,除了技术,资金才是最大的难题。
2016年贷50万元、2017年贷100万元、2018年贷150万元……
从创业之初简单的中药材种植、收购、销售,到现在成立桂生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北京盛世龙药业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合作销售……
曹桂生的生意越做越大,贷款的数额也越来越多,但贷款难、贷款贵是他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
无抵押、无担保,2019年,因无担保人,曹桂生迟迟贷不了款,中药材的收购工作也一拖再拖。
一筹莫展之际,了解到了“甘肃农担”这一支新兴“金融力量”。
“信用社给我推荐了‘甘肃农担’,我联系后,他们立即派人来调查研究,很快解决了我这个问题。”曹桂生说。
经过“甘肃农担”的努力,2019年,曹桂生成功贷款18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7月,我准备贷农业银行的‘陇原农担贷’,这一产品,能省下5、6万元的差价呢。”曹桂生说。
还款方式灵活、利息低、期限长,相较于以往的贷款利息,农担与农行的“陇原农担贷”更低,还是三年期,相对来说更契合经营周期。
按照“风险共担、利率优惠、不缴存保证金”银担合作原则,甘肃农担牵手省内13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百社互助”“陇原农担贷”“惠农E贷担保贷”“农担加油贷”“惠农担保贷款”“农担贷”等融资担保产品,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融资担保产品体系,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三农”,有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做到为农惠农不脱农,高质量拓展融资担保业务。
同时,以信用村、示范村为重点,以产业链金融为切入点,甘肃农担在产业集群发展的“点、线、面”上着力,充分利用人民银行支小支农再贷款,不缴存保证金,对信用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免抵押,担保费、贷款利率优惠,额度在10至300万元的担保贷款支持,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养殖和种植示范基地产业集群,推动定西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