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也可改变世界”。为了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邯郸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李平和她的同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实际行动和青春汗水投身农业科研,力争培育更多、更优质的“种子芯”,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让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作为农业科研人,李平深知种子的价值。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保存是农业科研人的不变初心,筛选和培育更优质的种质资源是农业科研人的不懈追求和永久使命。
2014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之后,李平毅然选择到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继续从事基础农业科研工作。每天天亮就下田,一直工作到太阳下山,一天下来不知道衣服湿透了几遍。农闲时,她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展基础实验探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放弃节假日休息,认真为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做好调查和准备工作,掌握了第一手作物生长调查数据。
她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先后承担并参与了河北省“基于SNP标记的早熟棉候选基因筛选与鉴定”“小麦抗逆广适高产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邯郸市“大蒜病毒检测与组培脱毒繁育技术研究”“谷子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等7项省市重点项目。在科研专家的带领下,她从上千份种质资源材料的记录选择,到田间设计、田间管理、调查记载、选种收获以及种质资源保存,每一项科研工作都做到精准无误。
她认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就必须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我国仅有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种子自我权紧紧攥在自己手里,玉米、谷子、大豆等其他作物育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突破传统育种手段,2018年11月,依托农科院科研创新优势和硬件设施,她和同事积极努力,组建了“邯郸市作物种植资源创新与分子辅助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后补助经费项目,2019年4月成功申请为“河北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市重点实验室平台的建立为我市搭建了一个分子生物育种新平台。
星光不负赶路人。这几年,李平荣获邯郸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育成谷子新品种(国登品种邯谷2号)1个,并参与撰写发布国登品种邯谷2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