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业小企业根植农村,连接城乡与市场,具有产业链条长、市场整合力高等特点,是乡村振兴的主力。
作用
(一)有效整合乡村土地资源。县域农业生产或面临山多地少或面临耕地连片不足等诸多生产制约因素,而农业小企业正是通过自身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先进的生产机具,变生产资源劣势为优势,因山造植、连片而作,有效盘活和利用了土地资源。
(二)拉长产业链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农业小企业与生产单一的农业合作社有所不同,它从基础的种养殖到农产品的加工以及市场的拓展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导向更为准确、定价能力更强,对市场的波动也保持了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增加就业渠道,为农户带来较为稳定的收入。在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农业小企业正是依靠市场辨别能力强、农业生产稳定性足、产品附加值高等企业特性,使得农户更主动参加到农业生产中来,保证了自己的稳定收入。
问题
(一)自身发展存在不足和差距。农业小企业虽有企业属性,但更多地还存在家庭农场发展和管理意识。首先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规范,集中度不高,收支随意性大,缺少规范的财务记载,因为免税政策形成的报表简单化等,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基本判断,年度决算更是严重缺少审计和监督过程。其次是企业决策不透明,存在决策一个人想、一个人办的家庭思想,没有有效的公开形式和对事物前瞻性把握与分析。再有就是产业链还有断裂、窄化、拉伸不长等不稳定因素,产业末端产品开发比较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适应性不强,宣传效果不佳,影响了定价的决定权和市场的占有率。
(二)土地以及资源抵押方面存在瓶颈。农业小企业多在农村和乡镇,企业使用的土地一般为集体性质,造成土地本身和土地上附属的建筑物抵押缺少法律支撑,无法为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提供有效认可的抵押。同时企业在生产中,土地租金的支付以及与土地种养殖户的合同无法为企业自身提供担保。
(三)农业担保较为缺失和匮乏。企业市场订单合同不够规范,农产品出口远销订单大多委托第三方,订单担保承接性不强和订单额度较小等因素使农业小企业常常被担保公司拒之门外。农业保险品种单一、保险赔付金额小、理赔过程复杂等因素也使得企业失去了更多的再保证资源。
(四)缺少对农业小企业的信贷品种。农业小企业生产周期长,尤其是养殖和果木种植业等生产效益周期多在两三年或更长时间。而多数金融机构多以年度贷款额度和当年营收结果进行考核评比,造成企业贷款额度和品种需求与金融机构投放以及计收利息管理要求不匹配,一些县域农业小企业的贷款满足度不到30%,这也是造成一些农业企业贷款形成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
(一)农业小企业做好自身财务和发展规范。应按照标准化企业的要求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自身经营活动的收支管理,规范账户设立和财务报表数据流,有效反映资产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用真实审计反映真实数据。规范内部决策程序,形成有序充分的决策机制,透明反映决策全过程,避免决策随意和决策虚假,体现决策对市场的掌控和驾驭能力。应发掘自身与合作社不同的优势,在产业链条延伸、产品优势创建、市场竞争话语权上做好文章,维持市场和价格的稳定性,推动可持续发展。企业也要规范订单,形成较为规范和符合契约精神的订单管理机制。
(二)加快推进土地以及有效资源的抵押权实现。在乡村振兴中优先考虑审批农业小企业土地入市,开展符合地域条件和可承受的土地价格与地上建筑物价值评估,使土地资源等成为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积极必要条件。探索将产业链条上游的生产契约或土地买卖转让关系转化为可抵押权利,使抵押更加符合农业企业生产的客观存在,拓展抵押途径,为信贷资金投入叠加安全保障。
(三)开展多担保体系建设。针对农业生产特性,在担保体系建设和担保资金投入上,对农业企业发展给予设计侧重和份额考量。加大农业保险对农业小企业全产业链条的保险保障,发挥保险再保障的积极作用。统筹开展订单农业保障工作,放开订单额度控制要求,丰富农业订单担保品种,使订单保障真正为农业小企业由小做大、由弱做强服好务。
(四)加强金融对农业小企业的有效支持。涉农金融机构首先要在信贷品种和额度上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投入资金应符合农业生产长周期的客观需求,开展不同类别需求的产品研发,对结息方式进行对应调整。避免走城市化、纯商业化和简单化的产品设计误区,抓住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回归支农支小本源。在信贷额度上,可以采取内部银团信贷形式,解决贷款过于集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层担保体系,分类担保、分类授权、分类投放。可以在域内实行战略合作,和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助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