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高端访谈⑦ | 李鹏:稳住农业基本盘 守好“三农”压舱石

   2021-06-07 96570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南阳时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南阳时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聚焦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任务,重抓重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等五项工作,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南阳市如何再接再厉,稳住“三农”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日,记者专访了副市长李鹏。小麦收割现场
小麦收割现场


聚焦稳产保供
坚决扛稳政治责任
记者:“十三五”时期,全市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书写了南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请问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鹏:粮食产能持续提升。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80.5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三增一优”:夏粮面积由2015年的720.77千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727.79千公顷;单产由341.02公斤/亩增长到368.55公斤/亩;总产由135.8亿斤增长到143.94亿斤;优质中强筋小麦达到80%以上,订单面积245万亩,累计供应市场粮食215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畜牧生产持续壮大。全市新建规模养殖场47个,外调生猪达1500万头以上,外调牛100万头以上,外调羊500万只以上。特别是在新冠肺炎和非洲猪瘟“双疫情”防控紧要期,本地生猪市场日供应量稳定在5000头左右,日均外调生猪达1.5万头以上,有效保障了肉食品的供应。2020年末,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005万头,存栏489.54万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存栏任务17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持续优化。以优质花生为主的油料种植面积达533万亩,总产量151万吨;蔬菜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产量1000万吨;牛、猪、羊、禽饲养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二、三、四位,肉蛋奶总产130万吨;发展袋栽菌类4.6亿袋、月季15万亩、玉兰24万亩、栀子5万亩、猕猴桃14.2万亩、山茱萸40万亩,规模均居全省前列。小麦收割现场
小麦收割现场


实施“四大行动”
强力推进产业转型
记者:南阳聚焦产业融合,实施了产业提升“四大行动”,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支撑”,请您介绍一下我市的主要做法好吗?
李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集聚资源要素,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全市现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为7家、81家、286家。新野纺织公司、牧原食品公司、仲景食品3家涉农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7个省级、1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全市1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年销售收入达799.3亿元以上,吸纳农民就业数9.4万人,带动农户20.5万户。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支持农业企业认证产品创品牌、统一商标兴品牌、精准招商引品牌。共创建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126个,其中,区域公用品牌8个,企业品牌26个,农产品品牌92个。
实施新型业态培育行动。鼓励引导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全市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到320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达到30个。全市100家都市生态农业重点园区年吸引游客达到430多万人次,一二三产业收入达到36.7亿元。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5.6亿元,实现“五连增”。龙大牧原生猪酮体预冷库
龙大牧原生猪酮体预冷库


坚持绿色发展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总方向,我市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李鹏:以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为标志,农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2016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和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2019年荣获全省首个“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称号,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目前,全市有效期内有机产品证书共204个,绿色食品共14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共12个,累计建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41万亩。
以营造林规模连年全省第一为标志,“森林南阳”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造林268.49万亩、森林抚育619.56万亩,造林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至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6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4083万立方米,“一带二区、一核十极、三网、百园、千村”的城乡一体生态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中,探索创新的国储林项目“3+3+N”建设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以“千村万塘”综合整治入选全国基层治水经验为标志,“四水同治”稳步实施。创新建立“全域党建+河长制”模式,构建了“一体多元多层”的河湖管护体系,共成立4个市级河流管护联合党委、8个县级河流管护联合党总支,5000多名党员巡河护河治河。在全省率先开展“千村万塘”综合整治,累计整治坑塘2万余座,设立塘长(塘管理员)1.6万名,实现了“小坑塘”助力“大生态、大民生”。农民正在采摘月季
农民正在采摘月季


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记者: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必须用好用足改革这一重要法宝。我市如何聚焦深化改革,增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李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市确权耕地面积1458万亩,已发证承包农户223.79万户。探索推广了“孟楼模式”“高庙模式”。所有县均建立了土地纠纷仲裁大厅,所有县和196个乡镇设立了土地流转(或托管)服务中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28万亩,托管面积485万亩。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72.49亿元,4762个村全部进行了股权设置与量化,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量化资产27.58亿元,涉及261.83万户。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908家,发展家庭农场9883家。探索实施了“金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基本建立。通过直报系统已认证新型经营主体320家,发放贷款金额317万元。
狠抓粮猪生产
补齐农业短板弱项
记者:“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做好重要农产品的大供给?
李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30亿斤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
千方百计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强力推进牧原集团“百场千万”等六大工程建设,尽快在南阳形成1000万头生猪全产业体系。到2025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1500万头左右。加快发展牛羊等草畜,202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5%以上。
多措并举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探索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记者:南阳作为农业大市,如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李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电网、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5G基站数量达到8500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6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