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全报道》栏目将播出
《三农品鉴官探乡村》系列节目
敬请关注!
也可以在武汉广电网及掌上武汉APP
观看直播和回放!
5月10日下午两点左右,武汉开启暴雨+大风+雷电模式,这样的灾害天气,是一场对武汉农业的“小考”,如何将农业受灾损失减轻到最小,是摆在所有农业人面前共同的课题。这场“小考”成绩如何,让我们跟着“三农品鉴官”一起,到农田里去看一看。
杨昌璆 本期“三农品鉴官”
“我是今天的“三农品鉴官”,我叫杨昌璆,来自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我和我的组员想拍摄一个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益广告,所以借此机会和节目组一起看看新时代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这里是黄陂李伟和家庭农场,和杨昌璆预想中的“美丽乡村”不一样,这里是“灾后乡村”——200多亩的蔬菜大棚,因为5月10日那一场将近十级的大风部分损毁,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修复当中。
李闯 黄陂李伟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大风我们实在是没办法抗拒,把大棚吹垮了大概有几十亩,大概损失了几十万吧。”
李闯告诉我们,面对十级以上的大风,棚膜受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即使经历了那样的暴雨,绝大部分的农田都没有发生渍水问题,薯尖、竹叶菜、苋菜等蔬菜的上市时间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农场的经济损失控制到了最低。李闯说,“躲过”渍水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及时的灾情预警。灾情预警谁在做?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究竟是如何开展的?在农场,我们见到了三位专业的“农技人”,想要找到答案。
梅建辛 黄陂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大雨要来的前半天,大概是前六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已经把预警在所有的信息群里发布出去了。”
李闯 黄陂李伟和家庭农场负责人:“接到他们通知的时候,我们马上把这个沟渠全部挖通了,还在施工的时候暴雨就下来了,幸亏把这个事情搞定了,要不然的话损失要比现在严重。”
朱林耀 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现在你这个清沟排泥我看到做得非常好,第二个你现在要把大棚抓紧时间进行修理、整理、维护,尽快恢复生产。”
原来,为了做好农业抗灾救灾工作,市、区农业部门一直与气象和应急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灾害天气来临前,他们会通过短信和先期建立的线上工作群,将预警信息和防范应对措施发送给种、养植户,千方百计减少损失,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杨昌璆 本期“三农品鉴官”:“那除了灾情预警之外,我们灾后还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呢?”
朱林耀 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了解灾情,进行核灾,请保险公司来进行理赔;作为技术人员,我们要对企业、农户进行指导,抢管、抢播、抢收这方面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梅建辛 黄陂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为了把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在技术服务的同时,也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来帮助他们修复设施;受灾的作物包括蔬菜、瓜果,如果是不影响上市的,尽量帮助他们抢先上市,尽最大力量减少他们的损失。”
灾情发生后,市、区农业部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进行灾情核查上报,同时帮助农户与农业保险机构及时对接,积极开展勘灾理赔业务。另一方面,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也来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农户救灾,帮助他们抢管、抢收,恢复生产。
李闯 黄陂李伟和家庭农场负责人:“我们水灾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你看我们这个叶片都变花了,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先是变花,然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个损害蛮大。”
朱林耀 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它这个是生理性的病害比较严重,根系的水分比较多,要增强作物的生理机能,加强肥料管理,把叶面肥施一施,磷酸N钾施一施,提高它自身的机能,尽快恢复生产。”
重大农业灾情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救灾、第一时间指导,这四个“第一”,可能是对武汉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最好总结。或许我们短时间还不能改变农业“靠天收”的局面,但面对不可控的“天灾”,减少农民损失、保障城市的“菜篮子”,是所有“农技人”、农业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杨昌璆 本期“三农品鉴官”:“我们印象中的“美丽乡村”,是无数农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浪费“一蔬一饭”。”
节约每一粒粮食
2021年 5月22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享年91岁。
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袁隆平院士和他领衔的科研团队,
用“一粒种子”给出了他的答案。
“悼念您最好的方式,
就是把盘中的食物吃光。”
今年,武汉广播电视台联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新浪、腾讯推出《三农品鉴官探乡村》的系列活动。我们将招募一批“对农村生活感兴趣、对讲述农业故事有热情”的朋友,成为 “三农品鉴官”,和节目组一起实地探访武汉的乡村,见证武汉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