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头粪肥收储点。
送肥到田。
开展肥效试验。
沼肥灌溉还田。
机械抛洒粪肥。
沼肥机械还田。
人靠饭饱,田靠肥料。又是一年秋冬播季,湖北各地乡间田头,一场“变污为肥”的“绿色接力”正在进行。
畜禽粪肥是土壤改良的“看家肥”。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绿色种养循环是《“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我省18个县(市、区)被纳入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通过扶持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探索县域内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各试点县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收集利用畜禽粪污量124万吨,实现粪肥还田面积188万亩,试点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作物平均增产3.12%,节本提质增收1.62亿元,扶持75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工作,吸引社会资本2.21亿元,减施化肥纯量6552吨,化肥减量15%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成绩来之不易,更应清醒坚定。2022年以来,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开展施肥季集中培训、组织专家实地走访调研,进一步为各地创新技术模式、探索运行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保驾护航。
当前,18个试点县抢抓农时,按照“重点区域、重点作物、种养配套、就近还田”的策略,全面打响秋冬季粪肥还田攻坚战,持续探索“贮、收、运、制、还”为一体的全链条技术集成模式。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将当好“店小二”,聚焦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主动靠前服务,加强项目实施指导,落实监管责任,争取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荆州区
建立“四方联动”工作机制
为切实解决堆肥施用到田“最后一公里”问题,荆州市荆州区探索构建堆肥生产方、联络协调方、还田作业方、项目管理方“四方联动”工作机制。由堆肥生产方开展堆肥生产服务;由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联络协调,统筹安排;由还田作业方负责运转到田,机械施肥;由项目管理方统一指挥调度,开展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全程高效推进、公开透明。根据各个重要环节的服务优势,遴选出堆肥生产与机械还田两家优质服务主体,实现堆肥收集、发酵、生产、运输、机械还田无缝对接。通过出库过磅与收货核磅两张磅单监控堆肥发放的数量,相互验证,可信度高。整镇、整村推进连片堆肥还田,农户根据各自流转土地证明信息签名核实,满意度高,争议少。集成水稻侧深施肥、玉米秸秆还田、蔬菜土壤改良、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等技术并采用堆肥机械还田手段,解决劳力不足、施肥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