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检察官向桑基鱼塘养殖户了解情况。
图②:桑基鱼塘院士专家工作站监测点。
图③:检察官与“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共同查看桑基鱼塘。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有近万年的农耕史,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劳作节奏中,留下了众多历史悠久、荫庇今人的农业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探索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公益损害案件的要求,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助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今日起,本刊特别推出“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报道”,讲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和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背后的检察故事。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
金秋十月,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因即将在10月27日、28日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周年纪念活动,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现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大、最集中且保留最完整的区域。2018年4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方方桑基鱼塘犹如碧玉打磨的明镜,映照着天光云影。鱼塘旁的阡陌小道上,成排的桑树郁郁葱葱,鱼塘里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虽是深秋,鱼塘仍生机盎然。
“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也越来越热闹,没想到桑基鱼塘又变成宝贝啦!”居住在桑基鱼塘保护区蚬壳湾的沈奶奶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脸上笑开了花。
Ⅰ.桑基鱼塘遭遇保护和发展“两难”
何谓桑基鱼塘?湖州先民们因地制宜,将洼地深挖为鱼塘,挖出来的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再在塘基种上桑树,用桑叶养蚕,将蚕沙倒入鱼塘养鱼。每到冬季鱼塘清淤,夹杂着鱼粪的淤泥又被堆到塘基上培育桑树。
时光推移,“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造就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曾经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桑基鱼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却逐渐沉寂。“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别说在鱼塘养鱼了,村里有时候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李大伯在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住了半辈子,说起十几年前村里的景象,他连连摇头。
2500年前的农业生态“活化石”日渐萧条,如今只剩下“鱼塘像盘子,塘埂像筷子”的传统风貌,功能已经退化。先民的智慧怎能就此隐没?
2013年,原农业部在全国各地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湖州桑基鱼塘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走进人们视野。随后,湖州市出台《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规定县区人民政府,有关乡镇、村应加强教育指导工作,防止在桑基鱼塘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开垦、取土和桑基鱼塘改种其他作物等破坏桑基鱼塘资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