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无疑是对气温最敏感的行业之一,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这个夏天重庆的晴热高温极端天气,着实让农业遭受了一次大“烤”。
根据农情调查,高温带来的旱情对水稻、大豆、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高温,我市积极应对,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紧密配合、高效协同,建立监测预警、技术指导、应急处置、用水调度一体化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农业生产。
农业稳,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稳定剂,也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基础。眼下,高温天气基本结束,但全市旱情尚未解除。大“烤”之下,我市农业需要补上哪些“课程”?近日,记者赴多个区县进行了调查。
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更加“合拍”
拧开水阀,汩汩的清水从软管中流出,龙在兵拿起水管把地浇湿。另一块已经浇好的田里,一行行绿油油的莲白整齐排列在田间,圆滚滚的样子煞是喜人。
水是生产之要,家住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的龙在兵对此有深切认识。荣昌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551立方米,仅占全国、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25%、29%,属于重度缺水地区。
荣昌的水缺到了什么地步,记者在双流村三社旁看到了一条宽不过五六米,深不过一人高的小河,原本以为只是一条小溪流,但当地人却说,“这是大清流河,是区内第二大河。”
放在以前,遇上高温干旱,龙在兵只有自认倒霉。两年前,黄桷滩水库建成后,管渠铺到了地里,他几乎再没有为水发过愁。
灌区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区域。一般而言,有水库的地方建设灌区后,周边的农民不会缺灌溉用水。
但也有例外。
9月1日,南川区南城街道万隆村十三社,业主文泽中正招呼工人往菜地里喷洒杀草剂。
“菜还在,为什么喷杀草剂?”记者有些不解。
“都晒死、干死了,只能当杂草处理,好种下一批菜。”文泽中头也没抬。他承包的100多亩地,受灾面积有三四十亩,大都距离水源较远。
这里虽然属于龙凤灌区,但因为渠系配套不完善,所以有效覆盖面积不够。文泽中的主要水源,除了靠下雨之外,就是靠附近的一个鱼塘。“后来天气太热,鱼塘也不准全天抽,只保住了相对近一点的地。”他告诉记者。
这折射出我市灌区建设的不足。市水利局资料显示,目前我市中型灌区有153个,能覆盖500多万亩耕地,但其中有效覆盖面积仅有300多万亩,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渠系配套不完善。
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处副处长杨晓霞介绍,目前我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资金相对紧缺,每年大概只有一个亿,这对于动辄需要数千万元的中型灌区渠系配套建设来说,实在是“不够看”,因此,每年只能管几个项目,谁先急需就谁先用。
另一个问题是,灌区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吻合度不够,这也是杨晓霞与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共同向记者表达的观点。建设灌区本来就是为了保障水源,服务农业,促进丰产丰收,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具有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等特点,与灌区建设紧密结合后更能发挥出优势。但由于两者分属不同部门,所以目前的“合拍度”仍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