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浙江农业的人,大概都知道其短板所在: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产业多又散,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尽管经济发达,尽管很多农民收入不再依靠土地,但浙江从未放弃农业,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此后,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过去十年里,从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的波澜壮阔,到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绿色发展等试点先行的引吭高歌,再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的引擎赋能,浙江久久为功,“螺蛳壳”里真做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大道场”。
浙江东阳市巍山镇光里湖村的“莲蓬经济”带富一方百姓。胡扬辉 摄
1
更绿色,精耕细作出佳品
梅雨季过后,浙江进入盛夏。高湿气候为害虫迁入与病害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7月中旬正是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的关键时刻。尽管天气炎热,但农技专家夏声广往地头跑得更勤了,抓紧跟大户叮嘱,看到有病虫害迹象,现场开药方,防患于未然。
夏声广是永康市的一位“田保姆”。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永康与全省情况类似,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寸土寸金之下,如何保障粮食生产?永康推出“田保姆+田长制”:14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中,每位“田保姆”联系两名大户,每个功能区再配备两名“田长”。
“田长”联合“田保姆”,服务体系全覆盖、无缝隙是一方面,精耕细作还体现在地里头。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农户一部手机可看水稻长势,以及进行打药、施肥等作业。从农资购买、使用,到农产品追溯,再到农废回收,还实现了全数据链互通。
对于 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浙江,无论是地方 政府,还是生产经营主体,都认为这不仅是上级要求,更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扬长避短、实现优质优价的必由之路,符合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现代消费需求,因此得以广泛接受和落地。
近两年,浙江还首创“肥药两制”改革,即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与定额制使用。到去年底,农资批发和零售各环节,浙江基本构建起“供肥结构科学、销售环节实名、进销台账闭环”的绿色化、规范化、数字化供应链。现在,全省又力推“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计划到2025年基本覆盖各产业。
那么,这么多产业,这么多主体,这么多环节,如何“一网打尽”?对此,浙江利用数字化改革,推出名为“浙农优品”的场景应用,从化肥农药购销切口入手,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闭环。今天在浙江,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
在“浙农优品”里,借助植物医生,虫情拍照识别、自动分析预警、精准指导防治;借助“浙样施”,耕地质量“一网通查”、科学施肥“一键到田”;农民用手机记农事,线上开具产品码;消费者一扫二维码,便可知晓产品“前世今生”;此外,农户还能“无感授信”,零距离获取普惠金融。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8年实现“双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3.3%。精耕细作,让浙产农品更精更优。
2
更智能,科技机械添双翼
在位于东阳市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内,数百个玉米品种齐亮相,口味佳、品质优、抗性好,代表着全省乃至全国玉米界的最高育种水平。此类展示一年一度,成了参展企业与种植大户们的“嘉年华”,也让这里成了玉米种业的一块高地。
事实上,东阳并非玉米主产区,而这正是浙江的独到之处。同样让人想不到的是,风靡全国的茭白新品种,竟有六成出自金华农科院的茭白科研团队。目前,该团队已育成7个茭白新品种,年增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均有其身影。
一直以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浙江从未放弃对生产模式的调整,向“机器换人”要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向“微笑曲线”两端,即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要效益,农业现代化才得以破茧成蝶。
正因为劳动力紧缺,十多年里,浙江坚持将农机化推至前台,从最为迫切的粮食生产突破,抓住关键环节,用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调动种粮积极性。同样,针对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浙江为其量身定制,研发、引进和推广配套适用的设施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