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随着俄乌冲突与极端气候等因素日益影响全球粮食供应,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借助农业保险科技化进程,助推农作物种植提效与粮食增产。
“事实上,当前全球农业保险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急需科技赋能降本增效。”一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产品创新部门人士向记者指出。一是近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令依靠历史数据的农业保险已无法有效覆盖新的风险,需融合农作物种植与气候变化最新数据优化风控模型;二是在全球众多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地区,传统农业保险仍面临较高运营成本与覆盖面不足等局限,需要互联网技术降低农户投保成本,三是传统农业保险查勘方式仍效率低下,难以及时解决农户的资金压力。
在他看来,这些挑战若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拖累很多国家民众种植积极性下降,导致全球粮食增产压力加大。
这也无形间驱动众多国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与科技的全面融合,通过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提升农险理赔效率与精确度,塑造农业保险生态链,有效解决粮食增产瓶颈。
如今,传感器、无人机、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新型科技已大量应用在现代农业领域,创造大量即时、完整、多维度的数据,为农业保险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
比如美国农业部凭借这些高科技采集了大量农业播种数据,为美国农业保险产品精准定价、精准承保、高效理赔查勘、风险控制等提供了丰富数据来源。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农业金融服务公司(AFSC)则尝试运用无人驾驶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雷达图像、高分辨率卫星等高科技,大大提高农业保险查勘定损效率。
目前,国内众多财险公司也成功运用众多高科技,赋能农业保险科技化“蜕变”。比如平安产险已完成360余款指数保险产品储备,涉及气象指数、价格指数、产量指数、碳汇遥感指数等新型农险业务场景,保险标的囊括生猪、鸡蛋、马铃薯、森林等50余个农产品。
在多位农业保险领域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取得诸多进展,国内农业保险科技化赋能仍需突破诸多发展瓶颈,包括相关部门需加快建立鼓励农险科技创新投入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数据共享机制尽早落地,着手构建农业保险科技的应用标准等。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科技助力农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2)》(下称《白皮书》)指出,当前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业和农业保险,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探索农业保险与科技的融合路径,构建新型农业保险生态链,都给中国农业保险科技发展提供诸多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