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将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作为农村改革五大领域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
5月1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对小麦开展“一喷三防”作业。“药免费,无人机飞防免费,农民都很满意。”藁城琦未来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立学说,这几年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很大,他种了3000多亩地,在各级项目支持下,2000多亩地用上了喷灌和浅埋滴灌,“我们合作社的任务就是把地管理到位,把粮种好。”
支持项目多样、生产经营条件改善,是不少像张立学一样的农民最直观的感受。这些都得益于这些年来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实施。
支持保护制度是现代化国家农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着眼于农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将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为主要目标,由农民直接补贴、生产支持、价格支持、流通储备、灾害救助、基础设施、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类支出组成,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和主要利益主体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为稳住农业基本盘、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夯实了制度基础。系统性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只增不减”
因为农业具有公共性、多功能性,且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影响,对农业给予支持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21世纪以来,我国采取粮食最低收购价、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直接补贴等方式,以保持粮食生产和市场基本稳定。但随着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内外市场互动的增强,我国农业发展遭遇生产成本抬升的“一块地板”、农产品提价空间有限和直接补贴受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限的“两个天花板”、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保证农业产业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和对农业的支持。恰恰相反,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确定了总基调。
确保投入只增不减,必须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将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作为农村改革五大领域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意见》,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从农业投入保障、农业补贴补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
在制度保障下,多年来,各级财政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农业农村相关支出6.07万亿元,年均增长8.8%,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增幅,对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拓宽投入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有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涉农信贷实现连续五年增长;2012-202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40.6亿元快速增加至814.93亿元,提供风险保障从9006亿元提高至4.13万亿元。
今年是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的第一年。重庆市涪陵区蔺市街道连二村农民周俊福算了一笔账:他种的66亩水稻加入完全成本保险,个人缴650多元保费,政府补贴2600多元。个人缴费只比去年多了约180元,但保障比原来高出3万多元。“买了这个保险后,种粮更有底气了。”
来自各方面的投入“只增不减”是集结号,更是风向标,让农民更有盼头,让农业更有奔头,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