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农业稳,天下安。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对于确保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
东丽区以保面积、保产量为目标,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春耕备耕和农民增收,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眼下,东丽区广大农民、农技专家正在田间忙碌,为保障粮食丰收辛勤耕耘。
立足于“技” “90后”新农人的新“武器”
4月17日7点,孙健已经来到了地头,陪同他一起出门的,还有他最近买的“宝贝”──植保无人机。
“这台新设备花了7万元,喷药、施肥都能干。”孙健是华明街道范庄股份经济合作社种粮大户,也是一名“90后”新农人,从小跟着父亲学种田。“只要规划好航线,它自己就能一键作业。”
随着孙健的操作,旋翼的嗡鸣声随即传来,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雾化后的除草剂均匀地洒落在青青的麦苗上。
“以往喷药用的是轮胎很窄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主要是为了不压苗,但施肥一般都用挂着撒肥箱的拖拉机,这就很伤苗。另外,这两种机械受地型和天气影响很大,遇到泥泞的田地,就只能等着,闹不好会错过农时。”孙健抬手指了指植保无人机,高兴地说,“你看,无人机好用多了!植保作业不受地型、天气限制,喷药精准无死角,不仅大大节约了用水量和农药使用量,而且干活儿效率高、不伤苗。”
孙健操作着这架无人机,仅仅半个小时,50余亩小麦的喷药作业便大功告成。凭着这架无人机,他家的1000余亩地,从喷药到施肥前后不到一星期就基本完成了。“现在帮助合作社其他社员进行植保作业,下午还有好几家排着队呢!”他笑着说,“植保机是眼下的‘大忙人’。”
“智能农机的作业效率是普通农机的3倍,是传统人工的几十倍以上。”东丽区农业农村委农机工作人员徐罡介绍,“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使用节水、节药、高效的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进行作业,为今年农业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丽区立足“技”字,落实藏粮于技,以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耕、播、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增产增收水平。“目前,东丽区农业机械化率已达到98%。”徐罡说,为确保春耕春播和农业生产有序进行,检修大中型拖拉机72台,小型拖拉机6台,配套农机具240台套,春小麦播种约8850余亩。
立足于“地” 农技人地头“传经送技”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时下,冬春各茬小麦进入拔节期,这也正是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东丽区农业农村委科技服务人员刘云胜成了农户眼中的“网红”。54岁的他每天早出晚归,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生产,忙得不亦乐乎。
4月17日9点,“牺牲”周末休息时间的刘云胜来到孙健的田间,孙健的父亲孙学文紧随其后。刘云胜蹲下身子认真查看着绿油油的麦苗。“我看咱已经追肥了,要抓紧浇第一遍水。”他看着孙学文说。
“按照你说的,我家1000余亩麦苗大部分已经喷了营养液和除草剂,结合浇水一亩施了15公斤尿素。”孙学文详细地介绍着自己的麦田管理情况,“剩下的差不多100亩,这两天就能浇第一遍水。”
“4月底5月初最好能浇完第二遍水,否则麦苗贪青,成熟晚,会影响后面的玉米种植。”刘云胜再三叮嘱。
大约10天前,孙学文眼前的麦苗,由于长势过旺,刘云胜通过土壤测温、察看墒情,建议孙学文延后浇水,保持地温,促进麦苗分蘖分枝。刘云胜介绍,麦苗长势过快,过早拔节,会造成小麦的叶面积指数过大,麦田荫蔽严重会增加病虫害的概率,还容易造成小麦“头重脚轻”,中后期发生倒伏概率会增加,容易减产。
“我们针对越冬麦田,抓住天气回暖有利时机,及早运筹肥水,促弱转壮,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刘云胜介绍,就目前来看,一类苗占比超过40%,同时,禾苗的成活率比去年有所提高,为今年小麦丰产丰收开了个好头。
在小麦的拔节期,指导农户做好田间施肥补充养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着今年小麦是否能够高产丰收。东丽区立足“地”字,坚决落实藏粮于地,多次派出科技服务小分队走到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病害,用科技服务赋能农业产业提质增收。
“服务到地头,手把手指导,一个电话化肥农药就送上门。”孙学文说,“现在,我们种粮很安心,收入也有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