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粮食连年丰收,产量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米袋子”充实,“菜篮子”丰富,14亿多人的饭碗越端越牢。
“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环境约束加剧,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认为,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大食物观,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从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基础上,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如今,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城乡居民吃得越来越好。分析起来,“舌尖上的中国”离不开耕地、种子、农机三大基础支撑。
耕地是粮食和农业的命根子。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近年来,中央财政把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投入资金逐年增长。一些地方探索了发行政府债券、新增耕地指标交易等农田建设融资新路径。江西、四川、上海等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提高到3000元以上,江西、山东、四川等省份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较2014年提升0.35个等级。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说,围绕普查收集、安全保存、精准鉴定、开发利用等环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已初步构建,农作物资源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居世界第二位;确定了205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实现了对147个国家级品种的有效保护。启动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挖掘优异基因。同时,还开展了31个物种的3.2万份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和4万份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工作。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近年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不断壮大,订单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等服务方式方兴未艾,生产托管、机农合一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2%,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提高近15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7%、90%和84%,提高4个、15个和15个百分点;油菜机收、机播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50%和39%,提高33个和24个百分点。
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近年来,农业农村各产业形态体量日益壮大。从产业对象来看,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从区域类型来看,有都市农业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从乡村产业来看,又分为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特色产业等。
奶业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畜牧业发展壮大的缩影。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吹响了奶业全面振兴的号角。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奶业快速增长,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消费信心不断提振,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再度主导国内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牛奶产量3683万吨,比2017年增长21.2%;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比2017年提高11.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化进程加快,设施装备水平、生产效率上了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