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04-01 闽东日报62220
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国家战略。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护航乡村振兴的基础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国家战略。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护航乡村振兴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其颁布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立足闽东实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巩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乡村治理,抓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选优配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对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脱贫村作为重点,加大选派力度。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按照常态化、长效化整顿建设要求,继续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基地上,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武装,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

其次要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产业兴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产业兴旺、经济发展,乡村才会有人气和活力,才会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更加注重规模发展、绿色环保、品牌效应;从“一产独舞”向“三产联动”转变,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五化”为抓手,立足我市丰富的山海资源,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抓好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大力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统筹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同时因村施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第三要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留下乡村振兴的“浓浓乡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样,在广大农村,乡村文化是其灵魂和精神家园所在。若文化不兴,“魂”系何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记住乡愁”,这里的“乡愁”,就是“魂”之所系、“魄”之所归、心之所向之地。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弘扬优秀文化、文明乡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体作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塑农民对于本土文化的信心与价值追求,通过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第四要全面推进生态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水光山色与人亲”,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要以党建引领生态振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美丽。按照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脉文化资源等特点,科学制定村庄布局规划,确保合理有序开发建设,避免抓发展与抓环境治理“两张皮”现象,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乡村美丽,保护为要。绿水青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要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继续引导群众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造等,大力推进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第五要全面推进人才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落脚点是农民全面发展。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重视乡贤地树立和推崇,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375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