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总书记来过我家乡|破题“盐碱地农业”,建设国家“后备粮仓”

   2022-03-08 齐鲁晚报62210
导读

记者再次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田间地头,农技科研人员正专注于幼苗的培育。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这片盐碱地正喷薄出勃勃生机。盐碱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记者再次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田间地头,农技科研人员正专注于幼苗的培育。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这片盐碱地正喷薄出勃勃生机。
盐碱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大田主管李瑞田说,去年10月总书记的到来,让科研人员更坚定了这份坚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向盐碱地要粮食、要产量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营视察时,来到黄三角农高区,走过一片苜蓿实验田。
在这片实验田边,盐碱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大田主管李瑞田说:“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农高区如沐春风。”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有着341万亩的盐碱地。向盐碱地要粮食,向盐碱地要产量的探索,是黄三角农高区不懈的追求。
今年52岁的李瑞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盐碱地上。“父辈经常为吃不饱而发愁,碱蓬种子就是爷爷生活的年代最好的粮食。我到十几岁的时候才吃上白面馒头。这些年,农高区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总书记来过之后,农高区的各项工作都加快了前进步伐。大家干劲十足!”常年与土地打交道,满脸黝黑的李瑞田笑起来非常憨厚。
正如李瑞田所说,如何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的梦想。
过去,东营市主要采取挖沟排碱、大水压盐、上农下渔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盐碱地农业生产条件。但这种“改地适种”的模式弊端也比较明显:成本高、维护难,生态扰动大。随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理念推进,传统大水漫灌压碱的水成本越来越高,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成为重要选择。
“经过3年的驯化,我们研发出了3个大豆新品种,东航95、东航115、东航135。这3个品种的大豆口感更糯更甜,蛋白质含量比常规大豆提高10%-15%。今年加快前进步伐,把这3个新品种,推向周边地区,计划推广种植10万亩,让老百姓也吃上我们的新大豆。”李瑞田笑着说,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步伐加快,好消息不断。
以水为脉,与水共生。
在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4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小芳正在给盆栽的苜蓿分类做标记、测量株高。这里共种植着9个品种的耐涝苜蓿。
“苜蓿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适合在东营这片盐碱地上种植。结合这几年台风频繁过境东营,培育既耐盐碱又耐涝的苜蓿新品种,成为我们新的研究课题。”在智能温控室一角,陈小芳指着众多盆栽苜蓿说道:“这是利奇马台风过境东营后,受淹10天依然存活的苜蓿。又经过去年两次的耐涝筛选,剩下这23份育种材料。接下来,我们将会用它们与耐盐碱苜蓿进行杂交育种。”
科技给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只是在黄三角农高区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之一。
据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志鑫介绍,黄三角农高区正全力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搭建了9个科研孵化平台,汇聚了34家高校院所、68支科研团队、399名科研人员,孵化了10余家创新型企业,创立了耐盐碱作物、绿色投入品等一批特色品牌,在东营市及至其他地区均得到推广应用,示范带动能力大幅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为解决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难、育种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瓶颈问题,由黄三角农高区牵头,中科院主持设计,与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东营青农大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建成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构建起“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测试鉴定”三级育种体系,变传统田间经验育种为分子设计育种。
截至目前,针对滨海盐碱地特点,黄三角农高区开展了不同应用层面的作物与特色植物育种与资源发掘利用,搜集保存了耐盐粮油作物、耐盐饲草、特色植物和乡土植物等种质资源1.8万份,筛选评价了6000余份育种材料,初步选育出37个新品系,在自己的基地上示范推广了9.2万亩,亩增效益15-20%。
“这些都是我们收集的大豆种质材料。”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宁凯指着研究室走廊两侧装满大豆的网兜说。“既是抢救性保护,又是加速度研发。”实验室里的培养皿中装的是跟黍米差不多大小的黑色豆子,他说这就是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
10年来,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已经收集了东营市三县两区不同位点的522份的优质野大豆种质材料,并从中筛选出了74份核心种质。“我们还从国内外引进了两百多份栽培大豆的良种。用野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优势互补,进行杂交育种,利用野大豆高蛋白、多荚多粒、抗病性强、耐盐碱等性状对栽培大豆进行改良,培育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品质大豆新品种。”宁凯说。
今年,东营市农业科学院培育出的新的大豆品系将参加国家级黄淮海滨海盐碱区大豆区域实验、山东省大豆品种区域实验,“如果顺利的话,有望从黄河三角洲土地上培育出新的大豆品种。”
此外,黄三角农高区研制的清洁能源智能网联无人农机“鸿鹄”T30、T150,填补了国内大马力清洁能源智能无人拖拉机领域的空白。
当前,省黄三角农高区正在加紧建设新一代农机装备与服务智造园,设计了国内首条三代智能农机柔性总装与测试生产线,年产能不低于1000台。以“鸿鹄”系列智能拖拉机为例,小马力的“鸿鹄T30”1小时可耕作5亩地左右,而大马力的“鸿鹄T150”1小时则能耕作15至20亩地,当时四台智能农机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50亩地的旋耕和冬小麦的播种。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后备粮仓”
在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个头特别大的中科熊蜂舔舐着甜美的蜂蜜。“这是我们自主培育的国产授粉熊蜂,并且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益虫资源产业化开发中试研发平台运营主管王现杰说。中科熊蜂的投产使用,破解了我国授粉蜂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
一箱中科熊蜂的蜂子数量在80-120头之间,可以覆盖大棚1-1.5亩。“如果采用人工授粉的话,一穗花大约需要两天时间才能点完,人工费用在4000元左右,而一箱熊蜂的价格在350元,大大节省了种植成本。”王现杰说。
从2020年9月开始,中科熊蜂已经在东营市场推广使用。“主要应用于大棚瓜果种植,比如草莓、西红柿。前段时间,与东营区六户镇签订了几个大型示范基地,比如武王红西红柿。”王现杰说,目前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中试车间年产1.2万箱中科熊蜂,占全国总需求量的八分之一。今年将在黄三角农高区智能制造园建年产10万箱的商用繁育工厂。
在生态防控方面,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采用以虫吃虫的方式,研究出人工饲养东方钝绥螨。此种捕食螨主要捕食草莓等作物上的红蜘蛛,采用以虫治虫的方式几乎杜绝了农药的使用,“因为一旦使用农药,捕食螨也会被杀死。”大约在2年后,将投放到东营市场。此外,梨小食心虫高效迷向散发器(迷香丝)、诱芯、诱捕器,也已经投放市场。
“总书记来农高区后,我们备受鼓舞。针对盐碱地的需要,我们拓展了新的科研方向,正在研究针对大豆和苜蓿授粉的授粉蜂--切叶蜂的培育。利用益虫授粉后,大豆的亩产量能提高20%左右。”王现杰说。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在种子和耕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在心。
三年来,通过实施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集成研发应用节水、节地、降盐技术,微生物和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技术,农业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推行土地的用养结合和产业的种养结合模式,黄三角农高区实现节水38%以上,减肥32%以上,减药26%以上,亩均增效15%以上。
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种业创业工作上,黄三角农高区好消息频传。
黄三角农高区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特色,创新盐碱地治理方式、种质资源、绿色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路子。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后备粮仓”,黄三角农高区干劲十足。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355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