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二战前后,日本农业政策是怎样的?为何差点灭国?

   2021-05-06 520
导读

大米,一直都是日本国民代主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一个地方的奸商准备将本地为数不多的大米运到外地卖高价,而不卖大米给打鱼的渔妇,结果引发了整个日本的大米暴乱,对日本的发展影响产生了巨大的损害,史称“大米

 

大米,一直都是日本国民代主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一个地方的奸商准备将本地为数不多的大米运到外地卖高价,而不卖大米给打鱼的渔妇,结果引发了整个日本的大米暴乱,对日本的发展影响产生了巨大的损害,史称“大米骚动”事件。

从表面看,这是一场偶然引起代事件,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一层了解,就会发现,这也是一场必然事件。


从江户时代至一战前夕,日本农业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寄生地主制。这是一种在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以地主佃农关系为基础的农业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地主靠收取地租剥削佃农,逐渐膨胀直接导致佃耕权的不稳定。因为地主是追求最高地租代,但是地租过高肯定会产生的连锁反应,最终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农民收入急剧降低,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日本民间对降低佃租和收回租地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改良之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1918年9月,寺内正毅的陆军班子下课,原敬上台。原敬队是日本第一支非军事背景队,在随后的日本管理层选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原敬班子开端平抑米价,尽量的让老百姓都吃得起米。

于是,日本于1920年推行租佃制改革方案和相关政策,强化佃耕权,最终新政却不得不暂缓实施。主要还是由于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加上缺乏土地、农具、资金等公共资源。

不过,随着二战来临,日本国内急需满足战时代粮食资源,政府不得不牺牲地主阶级的利益,调整里农业政策。


1932年,日本政府调拨了4.8亿日财政拨款,对农业投入补贴增加到28%。同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新设经济更生部,积极开展“经济更生”运动。包括,大力投入农地基础设施整备,建设农林道路,扩展农村经济组织,培养农民自主精神,强化农村互助关系等。总代来讲,此次运动相对减轻农民的债务负担,缓解农业萧条的压力。

次年,日本国内米价急剧下滑,出台“大米管制法”,政府得到授权:可以不受限制地按最低保护价格或最高价收购抛售大米。此外,管制范围扩大到殖民地的水稻生产。

二战爆发后,日本为了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开始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于是,保证粮食的稳定产出与销售,成为日本政府维持农业稳定发展代重中之重。先是颁行“农地调整法”,目的是通过在各市町村设立“农地委员会”来限制地主权利。

地租、地价的决定权、土地流转权,限制地主擅自收回租地以保护佃农的耕种权,都掌握在委员会手中。

除对农地租赁规则调整外,“农地调整法”还通过对土地改革、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的规定,间接保证农业上人力配置,运用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增加粮食总产量。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35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