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的“芯片”。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人对“吃”越来越讲究食材的丰富和健康,而许多食物的源头,是种子。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小麦育种专家肖永贵长期从事育种研究,他所在的中国农科院改良了北京烤鸭品种,替代曾常用的英国樱桃鸭;解决了甘蓝种源问题,让甘蓝不再是进口高价菜;辣椒、西红柿、小麦和水稻的品质也已经离国际先进水平越来越近。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小麦育种专家肖永贵在试验田里
一粒种子的不断进化,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不断支持。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与农业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可以看出中国种业振兴的重要性。眼下,中国农业走到了转型升级的转折点:提高农业机械化、数字化、产业化程度迫在眉睫。而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研产供销”全链路中的运用,是中国人对西方种业大国实现“弯道超车”,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好机会。
《意见》也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
“数实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将大有可为。
智慧育种堪比农业里的“中央厨房”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的“芯片”。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但同时我国种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例如大豆、玉米单产水平还不到美国的60%。

本土品种圆白茄子向市场推广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育种
曾经有位基层干部表示,有些“洋种子”优势明显,价格远高于国内种子,甚至能高出几十倍。“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这是我国种子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
尽管中国已经进入数据智能时代,但不少国内的育种者都有过“用眼看、用秤称、用尺量、用牙咬”的种子检测经历,能否选育出一个理想的作物品种,往往只能依靠育种者的经验,极大限制了新品种选育的效率。
从世界范围看,种业历经过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3个阶段。如今,育种正迎来4.0的新阶段,即智慧育种,主要强调生物科技与信息、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以往的育种方案主要是奔着高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优质的要求要大于高产,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也已经转到优质节水和稳产的方向上。未来,智慧育种将来会是育种4.0时代的一个主要技术。通过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综合应用于育种,技术和效率上将全面超过传统育种行业。”肖永贵介绍。
《意见》里明确提出的“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其实早在去年,已经有育种“国家队”和数字科技代表企业开始打造新样本。
2021年6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牵头,会同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阿里巴巴达摩院达成合作,共同推动建立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与智能技术(AT)的深度融合的“智慧育种”平台,为加快培育作物新品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12月30日,作科所进一步宣布,已初步搭建了智慧育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