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会拒绝春日里的每一抹暖阳,尤其是三五邀约,去看看初春所唤醒酣睡一冬的绿意,再寻一份春风宜人的惬意与悠闲。眼下正是草莓采摘的好时节。位于沙坪坝区中梁镇“开心农场”的草莓大棚里,趁着春日暖阳,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体验采摘草莓的快乐。棚里是欢声笑语,棚外是收获颇丰,乡村游带动起来的“人气”让这里的负责人在忙得不可开交中乐此不疲。
“采摘园”的竞争力
事实上,春到中梁摘草莓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通过以浓郁乡土特色为基调,大力推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现代都市农业”所带来的改变不仅让中梁镇的传统农业有了质的改变,更是提升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因保质期以及运输成本等因素,草莓的价格算得上是在水果链的“顶端”。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品种更是让人惊呼“吃不起”。但偏偏通过入园采摘,人们愿意不在乎价格所带来的“金钱烦恼”。追究其原因,或许前来体验采摘的群体更有发言权。趁着孩子还没开学,2月14日,李珊珊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她告诉记者,采摘草莓的价格和市面上的销售价格其实区别并不大,但是和在市面上购买草莓不同的是,通过体验采摘,一方面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有了一个了解,另一方面,与孩子共同劳作,也增进了彼此间的关系。“同样的价格,可能在商店里面买到的只是产品,而在这里还可以享受一个过程、一种快乐时光。”李珊珊说。
同样的价格买到双重收获,对于农场的负责人而言也正是商机所在。2019年末,该草莓园负责人章卫明开始在“开心农场”搞草莓采摘,可甜头没尝到,反而因为疫情亏了近20万元。然而他也没有放弃,重头开始的2021年就通过游客入园采摘弥补了亏空。这样的自信,一方面源自游客的那份“采摘乐趣”,另一方面则是依托“开心农场”这一现代农业综合体所带来的“人气”。章卫明告诉记者,通过政府因地制宜打造农业观光带,来中梁镇体验乡村慢生活的游客已经成了草莓最大的销售群体。加上草莓大棚本身就建立在农场内,自然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从2021年来看,采摘棚内的草莓,40%是闲散游客,而60%来源于开心农场内的游客。”章卫明说。
今年,章卫明大棚里的草莓品种已经升级到了6种,价格也在每斤40—120元,但他还是没有选择上市销售,坚定走采摘路线。他告诉记者,如果上市销售,还需要考虑销售、运输、市场等多种因素,而搞采摘就只需要在之前的基础上考虑满足多少人即可。
寻求农业“附加值”
如果说“采摘乐趣”算得上草莓的“附加值”,那么在“开心农场”,这里的“附加值”更多是体现在“服务”上。2018年,为能把城市居民“引得来”更“留得下”,“开心农场”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同时通过开发“品耕田园农业智慧管理系统”,以信息化为依托,拓宽园区产业链。“互联网+认养”的新型“品农”体系开始形成,其中一项就是农场让城市居民来承包菜地,并允诺每一个城市“承包商”一年收获一定数量的绿色蔬菜,打通了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到农业新产品的开发到配送等多个环节。
这样的一种“一站式”服务,过去便宜的蔬菜一跃买到了每斤5-10元,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打造了让城市人群寄托乡愁、享受乡村生活的共享田园。而在此基础上,农场继续跟进“产学研”服务,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课程,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劳动实践兴趣;和学校,培训机构共建校内,社区劳动实践基地,输出特色农业课程。
通过卖“服务”,把城市人群引进乡村消费,不仅“火”了“农场”,也让当地村民找到了乡村游的“致富经”。
“通过我们的农场,还积极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参与进来。”该农场负责人魏来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游的人数增多,不少沿街农户也相继开起了农家乐,在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把自家种植的蔬菜,鸡鸭,直接卖给游客。同时还与当地集体经济结合发展,共同购买冷链车发展冷链物流、共建停车场等项目,让集体组织享受到乡村发展的红利。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带动,当地不仅规避了单个农户的市场风险,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创造了“酒罐萝卜”“开心白菜”“开心玉米”“中梁土鸡”等有地域性的品牌农产品,每户家庭增加收入5000-10000元。
过去,村民从传统农业所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而通过各种“附加值”,农业转型给村民带来了更多致富渠道。如今,中梁镇还不断做好乡村环境的“附加值”,让村民的腰包“鼓”在绿水青山间。
“乡村振兴是沙坪坝打造人民城市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组建更多有潜力的专业合作社,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现代都市中的‘诗意田园’。”中梁镇副镇长陈清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