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脱贫攻坚成果能否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产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广、农民多,必须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民富、农村美的“幸福抓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绿色生产,建设一批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品牌,让生态农业变成广大农民的“幸福靠山”。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改革。发展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建立在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选择。农产品是否卖得好,关键是要懂市场、了解市场。否则农产品再多再好,没有市场需求也是“白忙活”。因此,一方面要注重技术质量的改革,另一方面更要注重销售方式的改革。
二是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如今的农业不再是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式小而散的农业了,而是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现代化的规模、高效农业,对农民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自然要高,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农业生产风险就高,农民增产增收就是句空话。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需要肯吃苦、会钻研而且懂农业技术的管理人才,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训,聘请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工作者定期或不定期到乡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质变坏等,都对农副产品生产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致病、致毒。因此要逐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垸还湖,恢复农村良好生态。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监督,坚决抑制有害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绿色肥料等。加强对农业生产道路及良田周边杂草的清除,把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成为生态农业观光园。
四是加大生态农业支持力度。农业尤其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生产用地多、受自然灾害风险影响大的产业。仅靠农业从业人员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放宽对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用地的审批;并在税收、价格、农业补贴以及对生态农业需要的农资(如有机肥、大棚薄膜以及虫害治理等方面)加大补贴和优惠力度,这样才能调动农民投身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