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渴了,水阀开启,田地上的水肥一体化管道开始滴灌;害虫多了,遥控手柄,无人机马上飞到田头精准灭杀;水稻丰收了,收割机上阵,一台机器顶过去几十人的手工劳作量……这种由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智慧农业,在粤西高州市正遍地开花,深刻改变着当地农业面貌。变化的发生,得益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实施。“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要抓手,我们实现了大部分撂荒、分散、零星田地的整合和田地连片机械运作,有力促进村集体、村民、托管服务主体三方共赢。”茂名市委常委、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说。截至目前,高州全市有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36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服务主体总数额1/3。2021年,高州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11万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9.5万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7500户。如今,高州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服务范围已延伸至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等领域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探索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撂荒地复耕种粮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可供推广借鉴的宝贵经验。
破解瓶颈
闲散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
暮冬时节,走进高州广袤的田野,地里四季豆、尖椒、玉米长势喜人,一派绿色的田园令人仿佛置身于春天里。不过,种了半辈子地的荷花镇潘龙村村民陈叔已经很少出现在田间地头。“我一个人种地,辛苦不说,除去所有开支,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流转给别人发展产业,不仅有了租金还有了别的工作机会。”陈叔说。
在潘龙村,采取合作共促模式与高州市龙富专业合作社双向发力,向群众租赁土地建立了辣椒、水稻种植基地约100亩,年产值达到20多万元,累计提供180多个就业机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是高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作为农业大县,高州曾凭借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名扬全国,被誉为“广东省山区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随着时代进程的推进,小农户众多、散地碎田普遍存在等问题,已经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破解分散的小农户土地经营细碎化、生产效率和效益低等现实难题?围绕促进农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近两年,高州展开一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
高州率先从土地这一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入手,推行土地预流转到村集体。目前,高州出台《高州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高州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奖代补方案》,统筹省级涉农资金对符合奖补条件的土地流入方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奖补。按照“土地预流转+网上竞投”办法,将土地预流转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随后在高州市农村集体资产网上交易平台对外进行公开竞价交易流转。
数据显示,高州全市承包土地面积75.24万亩,已累计流转31.45万亩,占比41.8%,有效将零星碎片的“小块田”转变成集中连片的“大块田”,推动农田连片。
土地规模上去了,高州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农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或联营,与村集体建立紧密关系,引领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
近些年,高州将农业支持政策逐步从补主体、补装备、补技术,向补服务转变,4年来争取2000多万元,重点在粮食生产“机插秧、统防统治、秸秆还田、基肥代施”等环节进行补助,扶持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发展壮大,提供优质的农业生产服务。
为提高农户接受服务的意愿,高州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服务补贴等多种方式,拿出真金白银确保服务组织“愿意干”和农户“能接受”。该惠农政策和地力保护补贴一样长期实施,在推动托管服务政策落地的同时,也大大提高农户接受服务的意愿。
针对农户与服务主体签约流程规范问题,高州制作示范合作样本,在全市推广使用,规范服务组织与村集体、村民的合作关系,保障三方利益。同时,建立高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让村集体、村民更好地了解服务组织,根据需要来选择服务主体及服务项目。
去年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高州大地全面铺开,实现田地连片机械运作,促进村集体、村民、托管服务主体三方共赢。目前,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1.06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63%,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55.03%。
创新模式
满足多样化生产服务需求
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提供方来看,公共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广大小农户提供灵活多样的社会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