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01-11 安徽日报320
导读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梯次演进的“串联”式发展道路,必须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以农产品加工业倒逼农业市场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变革,在城乡工农关联互动中推进“四化”并联叠加,充分发挥“四化联动乘数效应”,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安徽“三农”实际来看,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基薄底弱、农民多而不富等乡村振兴的突出“痛点”,决定了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农业现代化、联动农村现代化,在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破解安徽农业农村发展“痛点”,助推工农城乡良性互动,必须把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坚定的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战略突破口是以市场促发展,向加工要效益,必须坚持走链条互补、空间互动、创新互融、价值互利的路子。

一是突出链条互补,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层次。统筹“五个一批”工程和“158”行动,以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三加叠进”为路径,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扩链扩容。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减损增效。强化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大力发展营养均衡、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等食品加工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产品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农业企业和加工园区引进转化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

二是突出空间互动,培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培育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为契机,强化县域统筹和政策集成,在农业大县开展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一县一区”创建,形成差异化互动的功能板块。在粮食主产县,大力发展专用粉、生态大米、中央厨房食品等主食产品。在畜禽水产养殖大县,推进熟食、休闲食品加工。在蔬菜瓜果产地,发展净菜配送、罐装食品。以皖北和皖西南道地药材产区为重点,发展中药饮片饮剂、保健食品加工。以徽茶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高端名茶、超微茶粉、茶多酚等产品。以蚌埠、阜阳为中心,发展农业生物基新材料加工,开发研究绿色食品包装材料、生物基全降解材料等。

三是突出创新互融,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科技强农,突出技术现代化的驱动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把产业发展的科技翅膀做得“又硬又好”。聚焦绿色丰产增效、产地加工与产后减损、绿色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产业技术瓶颈和实际问题,定期发布科技需求清单,引导各类研发主体与市场主体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面向“卡脖子”需求精准研发。大力实行“拿来主义”,紧盯沪苏浙及其他先进地区农业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引进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

四是突出价值互利,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解决好小农户做不好、做不了、做起来不经济的事。激发组织企业化的主体力量,运用合伙人思维,积极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兴业,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培育引进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和农业头部企业,组建一批利益紧密联结、共营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丰富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集体经济互进互促的有效实现形式,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收效益留给农民。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328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