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秦 林 煜 栾 健
“十三五”期间,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化肥农药施用总量连续下降,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秸秆粪便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不断提高。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决策部署, 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制定《“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期间农业绿色发展有规可循。
《规划》出台的历史回溯
长期以来,农业领域的资源环境问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农业农村甚至被视为污染的消纳场所, 直到近1 0 年来才逐渐被重视。2 0 1 0 年,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该公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占据了主要水污染物的“半壁江山”,公报引起了公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极大关注;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发布,该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 这期间又陆续发生了“黄浦江漂死猪”“湖南镉大米”等事件。农业的污染和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部门也做出了及时的回应。2013年国务院通过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并于2014年正式实施,这是针对农业污染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行政法规,也为后续的“水十条”提供了法律依据。2015年,原农业部出台《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一控两减三基本” 目标。自此开启了农业领域系统开展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序幕。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原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原国家林业局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 0 1 5 — 2 0 3 0 年)》,该规划提出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专设《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一章,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农业绿色发展”一词。2017年4月原农业部出台《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同年9月,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第一个以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审议该意见时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于此, 也在官方话语体系中正式确立了“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流地位,并逐步替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原来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也逐步更名为《规划》中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包含前言和9章28 节,对“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作出了系统安排,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时点、四个要素、五类工程、六个支撑”。
一条主线。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规划》通篇的主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还没有从单纯追求产量真正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上来,推进绿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与以往涉农规划相比,《规划》将绿色发展理念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旨在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两个时点。《规划》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2025年近期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针对2025 年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五个明显”的定性目标,即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并进一步明确了前四个方面11项定量指标,减排固碳由于工作基础薄弱并未提出量化指标;针对2035年,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广泛形成,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 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基本建成”的远景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