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为了更加直观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准确勾勒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入课题研究,全面研究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思路、原则和构架,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分析具体指标,提出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2021年7月下旬,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以下简称农委)部分委员结束调研,随即一头扎进农委今年的“大动作”——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与以往有的协商议题紧抓一个“切口”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单从课题名称上也不难看出其研究内容的专业性、复杂性与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农委首次紧密联合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共同组织开展的“研究型”协商课题。
事实上,当前有关“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没有定论,还在研讨探索阶段,但其重要性和重大意义毋庸置疑。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认为,在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刻,探讨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意义重大,责任艰巨。
这也是农委勇担责任,“迎难而上”选定该课题的初衷。
“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界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要求,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可谓恰逢其时。”作为课题组组长,罗志军表示,这项课题研究同样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对掌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度,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研究的特点重在专业、深度。为此,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从7月下旬开始,组织部分专家、委员,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分别成立了总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农民现代化指标体系4个课题组,分头进行专题研究,前后召开6次专题研讨会,在反复协商讨论基础上,最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总体设想和相关建议上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这一课题研究又与乡村振兴读书群的线上读书活动相结合,是农委在学习与履职相结合上的又一实践创新。
紧紧围绕中国国情农情研究问题
经典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随着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不断丰富。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党的“三农”理论,成为指导“三农”发展的行动指南。这是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理论指引。
“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大局的高度,阐明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战略地位、目标任务、实现路径、重大举措和科学方法,为我们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课题组成员之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
金文成所在的专题组,由农委副主任张建龙、梁晔牵头。课题组联合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个维度,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提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
在探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时,“中国特色”是最大共识。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基于本国实际,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张建龙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对标国际前沿,同时也要能体现中国特色,突出时代特征,保障粮食安全。
其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角度,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地区间存在差异显著,因此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着眼当前,也要考虑长远。
课题组认为,要按照中央确定的阶段性目标来设立指标,在指标设计上要体现出引导预期、动态完善、差异化推进的要求,所以指标设计宜粗不宜细,要充分考虑指标的统计可得性和评价可操作性。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提出,要考虑指标体系的适用场景和范围,有些是国家层面的责任,有些是省级层面的事务,具体落地到每个乡村,一些指标可能就会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课题组提出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初衷,即通过完善现有监测指标,积极补充关键性指标,加快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循序渐进地探索出更具有一般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现代化: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关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探讨,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这个课题由农委副主任陈晓华、张志勇负责。陈晓华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国情农情不同,中国农业现代化既要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体现自身的本质特征。
中国的农情是什么呢?课题组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人口众多,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必须注重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大国小农,必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地域广阔,必须考虑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差异性。
值得一提的是,近10多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对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依据农业现代化评价范围的不同,分别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调整。因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也成为应邀参与课题研究的合作机构之一,借助专业性“外脑”强强联合,这也是此次课题研究与协商的亮点之一。
综合国内外相关现有指标体系的研究,课题组以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分别从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支撑能力、产业结构、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劳动力技能、支持保护等7个方面提出了7大类33项指标。
解读好这些指标体系,陈晓华认为需要把握几大关系: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的关系。区分哪些指标是指导性的,哪些则是政府必须确保的“硬任务”,“还有定性指标与量化指标的关系,全国性指标与区域性指标的关系,基础性保障指标与阶段性发展指标的关系。”
具体到相关指标上,课题组特别提出应重点关注其中六项主要指标:基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能力”指标,关系发展现代农业关键环节的“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度”指标,关系自主减排承诺落实的“农业碳排放总量”指标,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小农的比例”指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指标、“农村金融”相关指标,这些指标集中体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色”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