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业保险作为制度保障中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在保障农业产业安全、稳定农民收入以及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中央财政宣布,2021年所安排的300余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金已全部下达。这意味着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再添助力,不仅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也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减少了后顾之忧。
暴雨、暴雪、降温等灾害性天气下的稳产保供,元旦春节、冬奥会和日常的“菜篮子”的产品供应,抢抓秋冬种……这些都离不开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
近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称,2021年安排的333.45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目前已全部下达,这个数字较上年增长了16.8%。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我国农业保险可以为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系好“安全带”。
织密农业生产“安全网”
近年来,在中央财政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快速发展,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涵盖主要大宗农产品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体系。据统计,自2007年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财政部累计拨付保费补贴资金2201亿元,年均增长21.7%。
财政支持是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19年10月,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收入保险成为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农业保险密度达到500元/人。
2020年,财政部拨付保费补贴资金285.39亿元,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保费收入815亿元,为1.89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达4.13万亿元,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引导和使用效果放大近145倍。财政部表示,2021年预计将为超过2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万亿元,持续为我国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保险是管理农业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保险通过提供风险保障,使农户在遭受灾害后能够恢复生产,并帮助农户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从而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刚经历了一轮强降雪天气,暴雪对内蒙古、辽宁等地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造成极大影响,农村地区出现大量蔬菜大棚和牛羊棚倒塌的情况。据记者了解,部分财险公司接到报险后,第一时间到现场查验牲畜因为冻灾所造成死亡的情况。如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表示,已启动“线上+线下”双向理赔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帮助农牧民渡过难关。
织密农业生产“安全网”是保险业的职责所在。据统计,全国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由最初的6个中央补贴险种扩展到目前的270多个险种,农林牧渔各个农业生产领域均有产品服务覆盖;保险赔付金额由32.8亿元增长到目前的617亿元,成为农村灾后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全国已建成基层农业保险服务网点40万个,基层服务人员近50万人,保险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系牢粮食安全“保险带”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对于超过14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守住“粮袋子”始终是头等大事。如何在自然灾害、病虫害发生时让农户把成本收回来以及在农产品价格波动时让农民免受损失,是政府部门和保险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是主要粮食品种。今年6月,财政部联合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针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将试点逐步扩展至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全部产粮大县,并提供覆盖农业生产总成本或种植收入的保险保障,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2021年,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资金已达到148.69亿元,占今年保费补贴资金总额的44.6%。
“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因自然灾害受损最为普遍,农民种粮如果没有收益,则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之所以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主要是基于保险保障水平高、保险责任范围广、惠及全体农户这三方面,可以让投保农户“旱涝保收”。
《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多个试点省份都实现了三大粮食作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的升级。例如,《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施方案》发布后,中华财险河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第一时间拟定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的承保方案,修订了小麦、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条款,将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保险强农、惠农、富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