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是南京下放户,我是跟随家里一起下放的南京知识青年。
1970年1月16日,我们家下放了,从南京东北郊的栖霞街下放了,下放到当时的淮阴县武墩公社三闸大队第九生产队。
当时,在我们家下放的大队,有一个南京下放干部,姓王,叫王文通,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下放的农业技术专家,大家都喊他王老师。
王老师是水稻专家陈永康的学生,研究的方向是水稻种植技术。
当时,我们家下放的武墩公社和南边的和平公社,被称为淮阴县的小江南。而我们家下放的三闸大队和南边和平公社的齐湖大队又是淮阴县小江南里最好的两个大队。当时,我们两个大队都是县里树的“农业学大寨”典型。
我们家下放的时候,三闸大队已经实现了旱改水,种了水稻。
王老师下放后,大队领导知道了王老师的身份,高兴的不得了。大队领导开了一个会,会上,大家的意见空前统一,这就是,在大队里,办一个水稻技术培训班,大队派一名干部负责培训班的筹建,王老师负责技术培训。
我记得,当时,大队里,负责培训班筹建的大队干部是大队民兵营长鲁智力。鲁营长是三闸六队人,四十多岁。
大队农业科技站建在三闸一队西南边,紧挨着淮阴到南京的大马路,马路在农科站西边,马路再往西,就是淮沭新河了。淮沭新河河对岸,是高堰公社的头堡大队。当时,头堡大队也是淮阴县树的“农业学大寨”典型。
当时,大队从附近的生产队划出了头二十亩地,交给了农科站,由农科站负责全权管理。在这块地上,大队还为农科站盖了四间大瓦房,高高大大的大瓦房,砖墙瓦顶的大瓦房。这几间瓦房,在当时的淮阴县农村,算是很阔气的房子了。这几间房子,兼着办公、宿舍、仓库和实验室几项功能。虽然很大,但是,在农科站真正运作起来以后,还是显得有点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