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平台

扫一扫关注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1-11-04 470
导读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为全面准确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创新团队,从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和效益、绿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为全面准确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创新团队,从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和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六个方面,研究确定了24个量化指标,以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对2015-2018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即相对2050年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由于数据来源面广,大多数只能更新到2018年),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总体处于转型跨越阶段

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转型跨越阶段,2018年,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得分62.0分,处于转型跨越期。江苏等19个省份(直辖市)处于转型跨越期,贵州等12个省份处于起步发展期。农业现代化6个方面发展差异较大。从六大领域来看,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2018年得分分别为11.26分、10.34分、9.69分、9.05分、14.86分、6.85分,实现程度分别为62.5%、73.9%、57.0%、45.2%、70.8%、68.5%。

农业现代化发展短板及问题

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短板限制农业经营水平提升。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实现了以机械动力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劳动力大量稳定转入非农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回流农村更加广泛,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展呈现出基础良好、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特点,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规模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分配的矛盾,扶持政策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的矛盾等,制约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当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仅为32%,与基本现代化目标值尚有差距,制约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健康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质量效益水平提升较难。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仍突出,2018年全国农业质量效益现代化实现程度仅为45.2%。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因此,要加快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等突出问题,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进教育和“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
农产品加工和涉农服务业滞后,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补足短板。产业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短板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各产业间的发展协调性不足,产业增长缓慢,与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调性亟待加强。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度持续稳定在100%,粮食保障能力强,但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滞后,现代化实现程度低于60%,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程度仅29.2%,制约了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西部落后局面亟待解决。我国幅员辽阔,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特征明显、业态类型多样、发展水平不一。东部地区由于自身在地理和气候方面的先天优势和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资源、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劳动力素质普遍处于较高水平。随着东北地区的不断开发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规模开垦,东北地区已逐步发展为中国农业重要的北大仓,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等农业现代化特征鲜明。中部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水资源充沛,地理面貌以平原为主,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一方面是先天不足,气候恶劣、水资源短缺、宜耕地区少,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发展落后,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走出一条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lsnypt.cn/news/show-26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福泉市天然龙脑开发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10109号-4